第829章 升龙城下(1 / 2)
升龙城,天光昏黄。晨钟未响,满城风声鹤唳。
北门外,黑压压一片军阵,明军舟山第二旅与第七陆战旅已完成对城四面的围困。兵锋所指,万矢齐张,升龙内外人人自危。
太后杜倚兰身披宫纱坐于宫阙高座,小皇帝李阳焕惊惶依偎。文武百官具聚殿中,一片杂乱。
「杨英珥已败、牟俞度无音,大越无力再战。」
「再拖只会亡国!」
群臣相顾骇然,终由太师张伯玉、太傅刘庆覃主导,议决遣使出降。
升龙城南门外,旗影招展,两名衣冠华贵的使者跪伏泥泞。身后侍从高举诏书与金银赔礼。
使者恭声道:「太后与圣上敬奉明国天威,愿献绢帛粮草、城池数处,只求明军止兵,还我升龙太平。」
明军主帐中,呼延庆眉目冷峻,未语。陆军十一师师长倪从庆一声冷哼,拔刀一掷,刀尖落地仅寸于使者足前!
使者当场惊骇,跪地失禁,哭叫如妇。
倪从庆厉声斥道:「我军万里破浪而来,是为报国雪恨,不是来讨你们这点金银的!今日不伐升龙,怎能对我广南百姓交代?」
使者颤抖叩头,狼狈而退,匆匆回城。
事后,军中将领多有不解。
「主帅既不愿纳和,何故不当场斩使?」
「他们开出如此高额赔偿,若能纳降岂不减损我军伤亡?」
「此举欲擒故纵,意欲何为?」
呼延庆笑而不语,将一卷密令摊于案上。徐徐开口:「升龙虽败,城中犹有兵数万,且有高墙重垒,若其知我志在必夺,必困兽死战,百姓军民齐力防守,则我军也须付出极大代价。」
「然今我应和议,使之误以为尚可苟延残喘。彼若生一线生机,则其守备懈怠、士气松动,待我攻其不备,一举可下。」
众人闻言恍然。倪从庆抱拳大笑:「主帅果然老谋深算,此计正合‘悬赏以弛敌志,重压以断其心’。」
当晚,升龙城外灯火不熄。
呼延庆命工兵于夜间建起火炮阵地与攻城楼车,密令后方北山营将火器调运前线——火蛇车、连弩架、飞雷炮台一应齐至。
同时命水军夜潜红河、断其内渡,切升龙粮路。各路明军于林间秘道开辟粮仓转运点,准备持久战。
而城内,太后见使者虽被辱却未斩,反误信明军忌战。
杜倚兰自语:「看来北人亦恐大军远征,若再议一步,也许可保此国不亡。」
朝中群臣亦多转向和议,军备松弛,城防不整。升龙城虽高,却如垂老之鹿,筋骨虚弱,只待猎人落索。
夜雨初歇,升龙皇城压抑如锅中蒸汽,湿热浓重。北面远山时有轰雷传来,非天威,乃是明军夜试火炮。每一声炸响,彷佛敲击着城中权臣们的心。
大殿之上,太后杜倚兰与小皇帝李阳焕面色惨白,伏案听报。
太监传报声音颤抖:「……明军索赔,黄金百万两、白银千万两,绢布十万匹,战马五千,城池三座,并交出战犯李常杰、侬宗亶、杨嗣明一族与北伐主将全体……」
话未说完,殿中已乱作一团。
尚书令黎道然眉头紧皱,声音却故作镇定:「此事关国运,当由朝廷宿望之臣亲自前往,以安敌意,稳军心。」
一语既出,目光斜扫对面太傅刘庆覃。
刘庆覃冷笑一声:「尚书令何其推心置腹,若是本朝上下皆如你这般有忠义之志,何至于今日困局?既如此,不若由你亲往。」
「我乃国政中枢,不可轻离。」黎道然拱手,假意谦辞,话锋一转:「刘太傅素得明人敬重,你去谈判,或许反能成事。」
「哼,怕不是送我去见刀斧吧。」刘庆覃不甘示弱,言辞如剑。
二人你来我往,杀机暗藏,彼此都知——谁先出使,谁就是背黑锅的牺牲品。
杜倚兰皱眉不语,眼神飘忽,望向坐在宝座上的儿子。
李阳焕年仅十二,面色惊惶,咬唇不语,望向太后低声问:「母后,我们……真的要把国土割给北虏吗?他们说会放过我们吗?」
杜倚兰垂下眼,颤声回道:「只要能保你坐在这龙椅上……便是割了地,也胜过亡国流亡。」
这一刻,她不是女主临朝的太后,只是个渴望保全血脉的母亲。而这样的软弱,正是亡国的征兆。
而周遭大臣见君后犹豫畏惧,互不作为,皆心寒——但又有人暗喜,认为乱局正可为己所用。
此夜,升龙城内的各王公重臣私宅灯火未眠。谋臣四起,爪牙穿梭。
有人准备南逃,有人暗通明军,有人企图刺杀政敌乘乱夺权,更有人企图借内乱引金人助战。
国朝无主,朝堂无策,民心无寄。
升龙的命运,已然不是君主手中所握,而是在贪婪、懦弱与算计的交错之中,一寸寸崩溃。
而城外的明军,早已洞悉其中虚实。
呼延庆伏案前图,轻声言道:「越国朝堂之烂,远胜其城池之高。无需久战,等他们自乱即可。」
倪从庆大笑:「不费一兵,彼自毁。何乐而不为?」
秋阳斜照,富良江水泛起血光。明军大营之前,金甲重兵列阵,火铳与火炮寒光如林。升龙城门开启,小皇帝李阳焕身着礼服,面色惨白,在权臣张伯玉与刘庆覃的簇拥下,步履蹒跚走出城门。
「只需见面请罪,便可减其兵锋。」张伯玉低声劝慰,语气中藏不住得意。此刻,他看着年幼皇帝的背影,眼中透出一丝冷漠。
这位傀儡皇帝,自降之日,便不再是棋手,而是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