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广西之变(1 / 2)
桂林——静江府,昔日南宋经略西南的重镇,此刻已插上鲜黄的越军旗帜。杜英武站在叠彩山上,俯瞰着漓江水色与古郡楼阁,心情说不出的畅快。他身披金甲,玉带垂腰,剑眉星目之间透着无限锋芒与得意。
「这阳朔,风景还不错,可惜没什么人配得上住在这里。」
「倒是我杜英武,总算名副其实——靖南大将军,封疆之主。」
他口中咀嚼着刚到手的奏报,语气轻浮带刺。那是东路军杨嗣明的失败报告:越军偏师三万进犯广州,遭遇明军伏击,只得数千人溃回,主将本人被俘后「去势」,羞辱至极。
杜英武大笑,将奏报甩入漓江:「我早就说了,让那个靠阿姐赏脸才当上枢密使的小白脸出战,还不如叫府里的马夫去打。如今倒好,做过家奴又做太监,真成了我们大越的笑柄了!」
身旁亲兵不敢出声,只默默替他摆正将军袍裾。近来将军脾气越来越大,自从拿到宋人割地圣旨、一路占领柳州、桂林等地后,他开始觉得南国山河尽入其掌,连越京升龙城的命令也越来越不放在眼里了。
「阿姐那边……估计也快撑不住了吧?」他语气中竟带些幸灾乐祸,「女主天下,终归是闹剧一场,等她玩够了,还是我来接这个皇位。」
傍晚,军报传至。北路情报官匆匆进殿,面色慌张:「报!广东方面败军逃回者不足三百,明军乘胜西进,沿西江直趋梧州!他们的都统叫吕师囊,如今封了靖南军司令,手下火器连队三千,舟师、陆师齐出……大将军,梧州危矣!」
杜英武眉头一皱:「宋人怎么可能来得这么快?北朝的朝廷不是早就下旨割地了吗?」
「回将军——割地圣旨虽在,但吕师囊是明军主将,不受宋朝节制……宋廷只是求自保,并未真正控制广南东路。如今明军以解放岭南、惩治越军侵略为名,顺流而上,沿途百姓送粮开道……我军东路已溃,若不速调防,静江也危!」
这时,杜英武猛地察觉,自己在柳州、桂林一路推进的顺利,从来不是越军的强大,而是敌人的缺席。而如今真正的敌人回来了。
他一把扫落地图,怒道:「宋人无胆无信,我早该看出来!明军才是死敌——快,调第六营、第七营火速东调,守住梧州!」
「派人把东路溃军的败卒编入辅兵营,不许他们再自称原军士,要让他们明白:只有我杜英武,才是能保住他们性命的主子!」
「再来,把桂林城中的粮仓再清查一遍,凡地方官府存粮,立刻征入军用,不许以民困为由推脱!」
他语气狠辣,手段果决,然而那份骄横与短视却已悄然种下败根。他始终不愿相信:不是敌人软弱让他得手,而是明军为了大局,一直按兵未动。如今这份隐忍一旦结束,洪流压境,他手中那支越军,终将见识什么叫近代军队的意志与纪律。
他抬头望向南方,心中杀意沸腾:「杨嗣明那个废物不配代表我越军……这仗,我来打。」
他尚未察觉,这将是他此生最后一次「主动」迎敌。
静江府的府衙里,杜英武站在一幅地图前久久沉思。刚刚传来的军报让他颜色大变——不是宋军,也不是呂師囊,而是从海上来的敌人,直接兵临交趾本土!
「升龙危急,海路直上富良江……交趾留守兵力薄弱,大姐危险了。」
「……这哪里是靖南,这是灭国之战!」
报信的是他在交趾留下的一名贴身校尉,翻山千百里日夜兼程才赶至静江府,一进门便跪倒不起,满身尘土与血污。消息来得又快又急,犹如一把铁钉钉进杜英武的胸口。
他一时怔住,片刻后猛然掀翻案上的地图,大吼一声:「怎么会这么快!我们还在岭南,他们就打到了升龙?!这些年来我们不是积极备战,不是筹兵屯粮,不是北伐南征吗?为何朝廷连一天都撑不住?!」
左右帐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深夜,杜英武召集幕僚密议。灯下的他,怒意已平,取而代之的是罕见的冷静与果决。他清楚,事态已不容他再拖延一步:「再不回头,连我这靖南大将军的帽子也保不住。既然家国已破,我若不能血战一场救回阿姐与京师,将来阮贼便可指我为叛,天下人皆可笑我临阵图功、不顾家国!」
「明军来得快,但我未必无路可走。静江与柳州,为我所控;西南诸山间,僮人尚多不服朝廷调遣,我可以借他们之力组山地义勇,为我前锋!」
三日内,杜英武发下急令:在静江府、柳州两地设「靖南军局」,征调所有新收税银与战利品金器,以重赏募兵。专门针对当地僮、瑶、侗诸族青年,设「山勇营」,允其不拜越皇,只听杜氏号令,三月后赏地封官。凡敢私逃、拒召、偷藏粮械者,皆以「战时叛国」论罪,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