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逼上梁山 > 分节阅读 290

分节阅读 29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而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大理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杀段廉义自立。4个月之后,善阐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随后,寿辉传位给段正明。

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也就是公元1094,高升泰又挟兵自重,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

自此,大理国本就应该灭亡了,可是大理作为大宋的世代属国,在大宋的干涉下,高升泰立誓,死后归还王位给段家。

最终,迫于大宋的压力,高家还王位与段家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复立。

为此,段誉在赵佶设摆金龙永镇宴时,还曾亲自前来大宋祝贺。更与赵佶一见投缘,都是书生意气,都擅书画丹青,除了一个信佛,一个信道之外,兴趣尽皆相同,若不是他们两人的身份在那里,这赵佶和段誉,差点就结拜了。

故此,如今赵佶需要帮忙,段誉哪有不尽力了,几乎就是起了举国之兵,凑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贵阳。

对此,李民得报之后,很是不解的转不过来。尤其是段誉亲自率兵,这家伙的名声,对与李民这一代看金老书长大的,如何不耳熟的很。

那可还是李民的小偶像之一呢。李民可是十分的羡慕段誉传说中的痴情,以及风流气数。

可如今却要对阵疆场,这如何不令人叹息。

只不过,既然来了,李民自然是全都接着,虽然说兵力不足以支撑李民现在就一统天下,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可是,小小的教训一下敢入侵中原本土的各族野心家,却是绝对没问题的。

尤其是,在这些令李民小麻烦的诸多不利消息中,也还有这一个让李民稍稍安心的好消息,这李民的心气也就更足了。

第十六卷第四回新政

天佑元年十二月。高俅领禁军十万,赶赴淮南。领军驻守,严防叛军李民,挥军过江。

这赵佶觉得今年气数不好,天下叛乱的太多,却是又改年号了。取名天佑,意图上天庇佑。可这天佑的年号一出,却是与李民来的那个年代的大宋年号,正式产生了分歧,从此历史走向,也是截然不同了。蝴蝶的效应,正式出现。

而且,这个年号虽然寓意不错,可上天,却未必会因为赵佶更改个年号,就会庇护他。自古,天心就民心,不行善政,民心皆怨,那是不可能有什么庇护出现的。

尤其是赵佶派来领军的这个人,那对李民来说,更是利好。

那高俅,可是老早就暗中投靠了李民。此次高俅领军前来,更是事先暗中给李民送了密信,不仅阐明了大宋朝廷向吐番、大理、安南等国借兵的政治举动,更暗中表示了准备一到淮南,控制了淮南之后,就直接把淮南贡献出来,挑明旗帜的投靠李民。

对此,李民派人回信高俅,令其不必着急投降,先在淮南稳定下来,而后,与李民合演一出戏,假打假闹,拖上一年半载,待李民平定了东南各处动乱,以及痛击了吐番,大理、安南等国的援兵之后,待李民正式讨伐大宋,进攻京都的时候,再来投靠李民。

高俅获信后,自然按计而行。此时对高俅来说,天下乱世已成,大宋兵力匮乏,连平乱都需要借助外力,那已经足以显证大宋的江山,已经是到了穷途末路,摇摇欲坠了。显证了当初他高俅的推断:二日并空,必有一日落的先见之明。这赵佶就是那要落的太阳,而这李民就是新生的朝阳。

故此,高俅才会在这相对的局势明朗的情况下,自请率兵来讨伐李民。

而这高俅虽然早就暗中投靠了李民。朝中大臣,更多知高俅与李民交好。可这高俅却是不愧有奸臣之名,一干的大臣,包括蔡京和梁师成在内,愣是没有一个想到在李民已经被定性为叛臣。尤其是在东南兴兵的情况下,这高俅还会与李民有瓜葛。毕竟,李民红的时候,连赵佶都与李民交好,巴结李民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高俅这么一个奸臣小人,讨好李民,那是一点都不奇怪地。而此时李民倒了,高俅这奸臣,自然要与李民划清界限的,请缨讨伐李民,也是一个不错的政治举动。

所以,蔡京、梁师成这等老谋深算的奸贼,都没有一个怀疑高俅用心的。可见高俅平日里地无能弄臣形象,是多么的成功了。

而至于赵佶,他是一手把高俅提拔起来的,对高球更是放心。尤其是现在禁军当中空饷暴露,李民叛乱了,种家军也叛乱了。赵佶除了他身边的这几个人之外,也是真没几个可信的了。高俅病好请缨,更是合了赵佶心愿。

如此,一个皆大欢喜的平稳局面,就在淮南与金陵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上演了。

李民军兵,是不是渡江北上,多于高俅兵马交锋几日,而后不敌败退。而高俅更是沿江打造船只,日夜操练水军,准备渡江南下。

那战报、捷报,如雪片一般的,不断传回朝中,令赵佶好生的兴奋安心,觉得还是这个心腹高俅,关键的时刻顶用。而至于高俅停留江北,并没有渡江讨伐李民,更是称赞沉稳。

毕竟,高俅之前,种家军和童贯,早已把扬州水军和淮安水军折腾光了,而且童贯的兵马只有十万,连那童贯近三十万的军兵都打不过李民。高俅能用十万军兵防御住李民的进攻,更有反击之举,赵佶已经是知足了。

此时,赵佶只求高俅能守住江北,把守住通往京都的要道。容他腾出工夫来,再招新兵,整军训练之后,再讨李民。

只不过,赵佶不知道的是,那高俅与李民打的热闹,却全都是假打,帮李民练兵而已。甚至,别说李民的主力了,就是李民的本身,也是没在这里。

李民哪去了

李民回返了苏州,传谕东南,召开了第一届公务员招收大会。

本次公务员招收条件,不问出身,但必须有当地百姓推举拥护,官样文称,就是得其民望。

对此,百姓拥护,原本的官僚体制,也不抵触。毕竟,得其民望,也算是如今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只是不问出身,稍稍让东南士子有些诋毁。

要知道,李民虽然用出了新名词,公务员招收大会,可在百姓,以及这些士子的眼中,依然还是新王朝招收官员人才。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早就在大宋王朝的风气下,成了时人的思想习惯了。即使是最穷苦的百姓,也是认为读书人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