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穿越清朝当皇帝 > 分节阅读 268

分节阅读 268(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大人,咱们就这么咽了这口气了”陆宗舆气呼呼的问道。

袁世凯鼻子里哼了一声:“这口气他范学成怎么让我受的,回头我要他双倍偿还。”

“怎么个偿还法”梁士诒问道。

袁世凯低低的声音在梁士诒耳边嘀咕了一通,梁士诒恍然大悟,“好,好一个鸿门宴”

北京,关绪清亲自接见了山西巨贾乔致庸,对乔致庸的慨慷义举大加赞赏。

乔致庸,字仲登,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代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出生于商贾世家,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他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他执掌家业时,“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起先是“复字号”称雄包头,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他成为“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财势跻身全省富户前列。他经常告诫儿女,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

后来朝廷建立了帝国储蓄银行,鼓励各地的票号折款入股,乔致庸第一个响应朝廷“银行官办”的号召,把大德通和大德恒两家票号全部折款入到了帝国储蓄银行的股份里。因此从那时起关绪清就知道在山西有一个乔致庸,堪称是一代义商。关绪清还向盛宣怀打趣道:“谁说山西人都是老西,这个乔致庸就是晋商的楷模。”

这一次,关绪清接见乔致庸一是因为他救灾的义举,另一方面他心中还有另外一番思谋。

“仲登,朕想问你,你把两家票号都折款入股,目前你名下有什么产业”

乔致庸躬身道:“回皇上的话,关于此事草民不敢有所隐瞒,自从折款入股之后,草民的家族主要是靠帝国储蓄银行的分红,但草民是个闲不住的人,手里有了余钱之后,就用来投资其他的商业项目。例如大同的几家煤矿和石场,云南的铜矿,广州的药堂,还有杭州的丝织等等,都有草民的投资在里面,草民还在祁县捐建了无所学校,还有一所医院。”

关绪清满意的看着对方,说道:“我看你的产业倒是不小,就是太多分散了。”

“皇上圣明。臣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一时之间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只好四处打狼了。”

关绪清凝神想了一会儿,道:“朕给你出一个点子,不知道你愿不愿做”

乔致庸当即跪倒在地:“就是吓死草民也不敢劳烦皇上为我出主意啊,草民”

关绪清哈哈大笑:“为什么不能朕看你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又有经商的才能,因此才给你出个点子,要是换作是旁人,朕可没有这个闲工夫。”

乔致庸汗涔涔的不知该如何答对。

“朕欣赏你以儒治商的才能,但朕以为你这个儒商有时候也未免有些保守,视野也有点儿狭窄。朕以为你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关绪清朗声说道,满怀希冀的看着乔致庸。

乔致庸愣住了:“外面皇上的意思是让草民到国外”

“不错。如今美国的企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相比我国的企业来说,他们没有我们的资金雄厚,也没有我们经商的道义。但是我国像你这样的商人虽然有实力,有魄力,但是大多经营的产业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回过头来,再看看美国,他们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我国,但是他们却有华尔街这样的世界金融帝国,还有摩根、洛克菲勒、杜邦、卡耐基等等,这样世界知名的超级巨舰。就是朕甘心,你乔致庸甘心吗”

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百五十五章袁家堂会

关绪清一番话说的乔致庸如醍醐灌顶一般,一时间血脉喷张,这种事他原本也想过,只不过觉得自己一个中国商人没必要去考虑人家美国人的财团,但经皇上这么一说,心底深处那股子文人的傲气和中国商人的韧性油然而生,心想皇上说的太对了,他们美国人能做到的事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只不过一时间还摸不清皇上说这话的意思。“皇上明鉴,草民也确有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可不知道该如何施展,请皇上明示。”

关绪清正色道:“仲登,朕问你一句话,假如朕给你一个机会的话,你敢不敢带上你的乔家班底,到陌生的美国闯荡一番天下,有朝一日,把摩根、洛克菲勒之流全都压下去”

一听这话,乔致庸胸中顿生一股豪气,说道:“敢只要皇上吩咐一声,乔致庸不惧万难千险”

“好钱和安全方面你不必担心,帝国将会作为你强大的后盾,到时候你只要按照朕的安排行事就可以了。”

“是”

新加坡,袁世凯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总督府西面为自己建起了一座新宅,门前的街道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取名金银胡同。到了这一年4月底,金银胡同的改建也即将完工。此时人们经过金银胡同的时候,早已经看不到原来那些纷乱的小商铺,取而代之的是三个气派的大院。据称,中间一个大院是个私家戏院,很快就要到了总督大人42岁生日,里里外外装饰一新,据说,这里很快就要大办堂会。

袁世凯在一帮大员的陪同下前来视察新宅的工程进展情况,满意的看了看他这个花费巨资而建的宅院,大步走进高大的门楼。管家刘仲及早已经在里面等候,他一边带着袁世凯参观,一边有些邀功似的问道:“大人,可还满意吗”

袁世凯在书房坐下道:“恩,不错,你搞得太好了,就怕到时候我舍不得住呢。”

刘仲及道:“大人说得哪里话来,遍观普天之下,只有大人配住这样的宅子。”

袁世凯赶忙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悄声道:“你这么说话,把皇上置于何处,在场这么多人你知道谁是朝廷的耳目吗,仔细着你吃饭的家伙”

刘仲及阴笑一声:“大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您不是常说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