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贞观游龙 > 分节阅读 138

分节阅读 13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想南下捡便宜的动突厥南下寇边大军吃个大亏。让他们知道大唐天军的厉害,一丈打出他们的威风。让东突厥一两年内都不敢再起南下寇边之举。

“扬我军威,驱除蛮夷,扬我军威,显我军魂,百战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扬我军威,驱除蛮夷,扬我军威,显我军魂,百战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扬我军威,驱除蛮夷,扬我军威,显我军魂,百战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随着李世民的话一说完,这群一起是战意四起的铁血之师们,都集体喊其口号来了,当然要这么整齐的喊出了,必定是要有人带头的,这带头之人自然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听从了张阳的建议后,在军队中让自己带的心腹统一带头喊起来的。

这一有人带头喊出口号来,再加上事先安排好的人手跟着口号喊起来,自然就把这二十万大军都带动起来,喊出了这个统一口号。

这二十万人虽然没有统一训练过喊这个口号,可是在事先安排之人的带领下,喊得还是异常的有节奏感,没有出现凌乱感,这就显得是异常的震撼。

二十万人同时喊一个口号能不震撼吗,这二十万人同时发出的喊声可是让整个长安城的人都感到了长安城在震动,就连一旁事先知道,早有准备的张阳、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都被这个场面震撼和渲染了,不自主的加入了这个行列。

而站在长安城城墙上的李世民也是被这个场面吓了一跳,今天这个演讲,可是张阳让他准备的,说是在出征之前这样阅兵一下,能够大大的提升士气。

所以他才和杜如晦、长孙无忌、房玄龄研究了好久,才写出了这个演讲稿来。

没想到啊,他这个阅兵演讲,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居然效果是出奇的好,当这长安城西南城门外的二十万人大唐精锐军人如此整齐的喊着这“扬我军威,驱除蛮夷,扬我军威,显我军魂,百战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口号。

立刻是让他也跟着有些热血沸腾不能自己了,是啊,他可是重来没有见过二十万人如此整齐如一的喊着同一个口号,这是前所未见事宜。

不说是他李世民,就连应张阳的私下要求一同前来阅兵的太子李承乾,为送情郎,特地前来的李明玉,以及陪同李世民前来的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都是被同化和感染了,不自觉的跟着这群军人喊起这个口号来了。

至于在一旁围观的那些文武百官,达官贵人,世家子弟,普通老百姓,也是被这个场面震撼了、同化了和感染了,这就是张阳要的效果。

既让这些大唐精锐之师提高战意,同时士气如虹又让一旁的普通老百姓增加归属感,以及安全感;再让那群文武百官,达官贵人,为大唐有这样的军队感到自豪和满意,对于大唐的未来信心百倍;

又再次对那些世家大族起到威慑作用,让他们知道大唐有这样一支精锐且士气如虹服从李世民指挥的军队,让他们停止他们的小动作,老老实实地接受大唐的统治;最后是让李承乾这个未来的皇帝,现在的太子为大唐有此军队感到自豪以及对于百姓和军队的认同,增加其成为一个明君的动力。

199出发

随着李世民的阅兵仪式的完成由秦叔宝和尉迟敬德领导的两只大军终于是开始向各自的目的地开拔了”就见这浩浩荡荡的二十万大军,按照先前的原定计划,开始分批,分方阵,加既然有序的远离长安城而去,留下一路烟尘

李明玉望着随大群远去的张阳,这个时候是再也包不住眼泪了,眼泪向泉涌一样,huhu的往下掉,让一旁的李世民看得是心疼不已

“好了,朕的乖明玉,你不要在哭了,你这么哭得,父皇的心的快碎了,既然你这么不想张阳那小子去灵州,那么朕这就下诌,让他返回,换人去灵州就是了

这次去灵州也不是非他去不可,皇族当中,能够替代他前去的人还是有几位的”

随着李世民的话一说完,李明玉是眼睛一亮然后迅的灰暗下来,接着就拉住了,要去下诏让张阳留下来,换人前去的李世民

这打算去向李逸风公公下诌的李世民对于李明玉突然把他拉住,感到有些疑惑

逼近自己这次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李明玉、好,特地的打算食言,去改自己已经发布过了的圣旨,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这个宝贝女儿在向现在这样伤心

要知道,圣旨的朝令夕数可是对于皇帝的信誉打击是相当的大的,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诚信对于君王可是相当重要的

华夏人们历来信奉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古人就用“一言九鼎小“一诺千金”等成语来比喻承诺的分量和贵重

“诚”与“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中曾子说,每天要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则明确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通观论语“信”贯穿全篇,也是孔子及其弟一子非常珍视的重要道德品质

至于“诚”孟子则将其提到很高的地位孟子,离娄上有“诚者,天之道也嗯诚者人之道也”的说法

可见“诚”与“信”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品德上

如果君王不讲诚信,那么满朝文武对于其的命令的执行程度就会大大的打个折扣

而李世民对于自己的信誉就是看得相当重的,一直以来的是以诚信示人,所以才会再他说了不再追究远伪皇帝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一派的大臣们的过错之后

那些原属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派的存留下来的大臣们才会这么快的接受李世民的招安,听从李世民的指挥,不再抵触李世民的统治,才让大唐的江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稳定下来了,没有在出现大的混乱,这就是一直以来李世民一言九鼎的结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