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9(1 / 2)
”吃了它的rou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在上古有一个夏族大禹娶涂山族nv子的神话,此中牵涉一个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据东汉赵晔吴越chun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chun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nv孩子,叫做nv娇。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jg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
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
在中国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就是被妖jg化,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尽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经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经,不免胡作非为,就像没成正果之前的孙猴子一样。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jg化后也就成为妖xg最大的狐狸jg了。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jin猾,善于“媚huo”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nv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其实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jg时,妲己这个用美sè把纣王ihuo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jg,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jg,真可说是超级狐妖的完美结合。在小说中的描写,则是由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头,再由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广而大之。
在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áo狐子”。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bi住现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之所以费了这么多周折,原来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让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拨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书基础上对千年九尾狐狸jg妲己的妖媚之xg大加发挥,写了她做的许多坏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么坏,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本来江山稳固得很,都是这个千年九尾狐狸jg带着九头雉jijg和yu石琵琶jg把他ihuo得失去“真xg”。有趣的是妲己被斩时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写,比武王伐纣书更为生动细致。小说极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娇滴滴”地把行刑军士i得“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jg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yfu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nvsè禁忌观念和“从来nvsè多亡国”的nv祸观念推向极致。
此后还有一些小说写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说狐狸缘中的yu面仙姑便是九尾yu面玄狐jg,最后被吕dong宾收服,割掉她八条尾巴。晚清小说九尾狐不是写狐妖而是写妓nv妓nv胡宝yu绰号九尾狐。小说说九尾狐最y最媚,“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所以拿来比胡宝yu这“一个极ydàng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体的观念,妓就是狐,最坏的妓当然是九尾狐。
从九尾狐涂山nv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圣和光荣彻底丧失了,九尾狐成为最y最媚最坏的nv人的象征。当金瓶梅中西én庆的大老婆吴月娘骂小老婆潘金莲是“九条尾的狐狸jg”时,你会知道这是多么刻毒的咒骂了。
历史记载
汉时石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亦禹娶于涂山氏之nv的遗意。后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为妖,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乃成为妖媚工谗的nv子主詈称。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
汉赵晔吴越chun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龙龙。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nv娇。”
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xg善媚huo,人号曰九尾野狐。”
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汉赵晔吴越chun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n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又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封神演义也以妲己为九尾狐jg,当源于此。
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某种瑞祥的征象么似乎有些让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sè狗的jio错身影里,仅从“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开始,计有:“南青州献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阳郡献白狐;八月,光州献九尾狐;四年五月,平阳郡献白狐;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兖州献白狐;七月,光州献九尾狐”等等记载。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后,九尾狐好似集体行动一样,突然密集地从人们的视线里穿行:“光州献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献九尾狐;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九尾狐。”这么多“献宝”的案例,动机不外乎是以此来佐证皇恩浩dàng并获得宫廷的赏赐,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为了体制的晴雨表。对此,还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北史周本纪下第十记载道:甲子,郑州献九尾狐,皮rou销尽,骨体犹具。帝曰:“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今无其时,恐非实录。”乃令焚之。
按照正史的深意,这一个案进一步反映了皇帝的实事求是作风。只是,焚烧之后的九尾狐,尸骨不存,但媚术已然深入人心了,因为“秉笔直书”的史官,这一条记载必然令龙颜大悦。看来,即使仙道、chuáng榻秘术,也没能逃脱宫廷的密切关注啊。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