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一个人的时空走私帝国 > 分节阅读 281

分节阅读 28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哲起身走了几步,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复兴党说起:

“季直应该也知道。我在海外一手创建的复兴党,崇尚的是新时代新思维,摒弃旧中国官场里存在的很多糟粕。像妒贤嫉能,任人唯亲。人浮于事,贪污这些潜规则在中国的官场上早已经流传了不知道几百上千年。满清旧朝廷,更是将这一切发展到了巅峰,堪称是历朝历代zhèngfu中最糟糕者,史上无出其右。

中国革命在这样一片沉渣中浮起,势必要和这一切社会上的陈旧风气作斗争。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革命最后之所以是由我复兴党来完成,这一点恐怕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贵党在满清社会中沉浮已久,正是缺乏革命所需要的勇气,而我复兴党正是因为一直在海外发展,目标坚定,结构纯洁,才使得我们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这一切,我希望将它带到我们的新中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发扬光大。

如此这般,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焕然一新,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北洋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我所担心的。”

张謇听到这儿,总算是知道了李哲的隐忧,对李哲一直以来对人事大权的把握才算真正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李哲所说的劣根xg,恐怕不仅仅是北洋中人,整个中国又何其不是这个问题,和这个社会本身密不可分,立宪党中人,很多都是这样的旧官僚出身。

怪不得,李哲显得更愿意使用革命党中人,如孙武蒋翎武这样的,却不喜欢谭延闿等旧式官僚出身的人。在武汉,更是横施辣手,直接干掉了黎元洪,那个人可是在旧官僚中人缘很好,混的最是风生水起的一个。

站在国家的层面,李哲的忧虑可谓是触及到了最本质的社会文化本身,就是张謇,号称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jg英,却也无法真正回答。

李哲能和他张謇之间直言相告,正是复兴党所倡导的政治上直接对话简洁处理的新型政治交往的风尚,更是复兴党和立宪党之间就未来中国宏观政策上的一次沟通。

1912年chun,中华帝国的新zhèngfu开始了新的政治动作,对原地方革命军zhèngfu做循序渐进的收编处理,一一纳入南京zhèngfu的管辖之下。

在这个过程中,立宪党、同盟会、以及原北洋体系的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人才被逐步吸收进以复兴党为核心,光复会等人为辅助的整个南京zhèngfu体系中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先后被吸收进入新成立的帝国国防大学执教。唐绍仪、伍廷芳、王宠惠等人分别进入帝国zhèngfu各相关部门工作。

中华帝国zhèngfu,一步步的发挥出百川汇海的功用,将中国这个东方古老帝国的潜力,一点点的真正爆发出来。。。

第六十五章建设

嬗变的三国卷第六十五章建设

说起这个时代的中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此时令全世界人仰望的帝国的四万万同胞了,这个令人恐惧的数字本身就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实力,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至于到底是人口负担还是国家实力,却是要看执政者的能力。

李哲,来到三号时空,和此时代中所有的统治者所拥有的统治基础不一样,他手中有着太多的筹码来解决人口问题,只要有时间,很容易就能将巨量的人口尽数转化为生产力。更何况此时的中国人,生活条件底下,只要能吃饱饭,有衣穿,就基本是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了,没有更高的追求。对他来说,这样的任劳任怨予取予求的劳动力自然是越多越好,当然不存在过剩的说法。

而事实上,此时中国的四亿人口,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养育人口的极限,养活四亿人口,对这个时代的农业来说,也早已经是不堪重荷,所以才有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特征:走西口,闯关东过多的人口在社会中充斥自然会自己寻找出路,引起了国家地域间人口的自然流动。

社会流动引起社会问题,在此时代落后的统治结构下,人口大cháo冲破时代社会的枷锁肆意奔流,自然酿就的结果就是起义或者革命。由此来看,一切表象的社会问题被引起的根源和本质其实都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李哲zhèngfu统治中国,第一步要面临的问题,就理所当然的是改良农业。

改良农业。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口问题。

实际上。历史上阶段xg反复出现的人口过剩的现象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时代社会本身的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时代进步。生产力发展了,自然承载力增强,更多的人口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促进更大幅度的工业建设,这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良xg循环。

所以,人口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更具体点,是社会发展的程度问题和本时间段生产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不管是粮食还是能源。其出现的短缺都是在基于某个时代的生产力科技上的短缺,在科技生产力大幅度进步的前提下,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李哲手上,其实并不复杂。

接下来和一号时空和二号时空一样,李哲的复兴党成员很快的开始在新中国广大的地域内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在基层市县级别的行政区建立农业种子库和当地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在省级行政区上,建立农业技术学校。在短时间内,通过田间技术合作和职业教育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将先进的种子和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到乡野民间。

基于此时中国的农业传统,还不适宜直接进行大农场建设,新中国建国伊始,在社会的基层结构改革还没有深入社会的时候。贸然进行大规模的农场建设势必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其必将引起的结果农村自然经济的破坏也不利于新中国的稳定,基于这个时空的情况和二号时空完全不同,李哲在此还是采取了相对稳妥的步骤。

社会改革的方向是生产力的发展自然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反过来。

因此,目前在中国的农业改革。还是以基层的技术改革为主,而不是直接上演野蛮的圈地运动。当然,在中国的全面金融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农业小额信贷也是要民间基层普及起来的。经历了三个时空的统治经历,李哲在执政政策的选择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有耐心。

在这个期间,由中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