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4(2 / 2)
麒麟道:“那便教他们平安过去,反正西方祭赛国荆棘岭,都是齐天岭地界。若要拦他们,也待悟空回来再说。”
唐僧一行四人拜辞了观音,仍向西北行来。经上次一事,众人心中皆多了许多警惕之心。假悟空来冒充悟空,虽然只为做戏,但他也只盼着平安无事才好,万一教人揭穿了面目,悟空处境可就极其不妙了。
行了几日,唐僧见前面有一座村舍,道:“徒弟们,这些日子甚是疲累,你看前面那处村舍,炊烟袅袅一片平和之气,定是好人家。”
假悟空道:“师父,小心为上,我先去探探再说。”他说罢腾云近了村庄,见有两个老者正在村头大道边上下棋,另有一老翁在旁观战,假悟空落定询问:“老丈,此处是什么村庄”
下棋那两个头也不抬,观棋这个扭头看了假悟空一眼,吓得一哆嗦,结结巴巴道:“你是,是猴子,怎还会说话”
假悟空暗道,此处离齐天岭也不远,难道这几个老头活了偌大年纪,却没见过妖怪么他便道:“天下精怪也不少,这又有什么稀奇”
这老翁手抚胸口道:“都是听说,哪有见到真的。”
假悟空看了几眼,也没看出什么破绽来,便又到村中转了一遭,也无异常,这才回来寻唐僧,道:“师父,确是好人家。”唐僧大喜,于是催马来到村口。
那三个老者此时正收拾棋盘往回走,村中道路甚窄,三个老者并行,几乎将这条路占了,正挡在唐僧马前。
偏偏这三人行得又极慢,唐僧腹中饥饿,却又不好催促。倒是乌平有些急了,一跃到了前头,先施了个礼,然后道:“三位老丈,可否稍稍移步路旁,叫我师父先催马过去”
一老者看了看乌平,又回头看了看唐僧,问道:“你比他年长许多,怎还叫他师父”唐僧本不是乌平师父,但乌平又怎会啰嗦解释,便道:“我师父乃是大唐圣僧,德行兼具,佛法精深,这可不是能以年龄论大小的。”
这老者面露喜色,道:“佛法精深,那可要称一声师父了,敢问一句,你们可是要去庄里”乌平道:“正是正是”
三位老者移步到了路旁,道:“我三个也是此庄中人,素喜佛经,那便回头再请教了,圣僧请。”
唐僧坐马上还了个礼,四人越过这三个老者,向前疾行进了庄子。唐僧下了马,寻一家大些的宅院走了进去,他礼数周全,自然颇讨人喜,于是用了斋饭,在这户人家歇息下来。
刚进了厢房坐定,忽听外面有人叫道:“大唐来的圣僧可在”
唐僧开门一看,正是路上遇见那三个老者,于是施礼道:“三位老丈,贫僧起手了。”老者道:“听闻圣僧高徒曾言,圣僧精深佛法,小老儿我也曾诵过几年佛经,有许多不解之处,还望圣僧不吝赐教。”
唐僧道:“承过奖,承过奖,赐教不敢当,倒可一同谈经论道。”唐僧将这三位请到屋内。假悟空、乌平和红孩儿三人,哪有一个爱读经的,见他四个谈起经文来,不知要几个时辰,便都避让了出去。
一老者坐定,道:“圣僧可曾听说过圆顿”
唐僧点头道:“这个自然知道。”
老者又道:“素闻圆顿乃是成佛之法,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唐僧笑道:“圆顿乃是大法,虽能成佛,平常人却终其一生不可得,修佛不比其他,若无根基,哪有许多天大机缘落在身上”
老者点点头,道:“多谢圣僧,我再问一句,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又是何意”
唐僧道:“万法归一,人之本来面目无甚分别,修至最后,或许只得一个佛字。但至真至理虽只一个,入门途径却千万种之多,无需刻意择选。”
又有一老者道:“圣僧所言真如醍醐灌顶,佩服佩服,我有一问存疑多年,还望圣僧指教。”
唐僧道:“老丈无需客气,但问便是。”
这老者道:“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此句何解”
唐僧赞道:“三位老丈读得广博”
老者道:“哪里哪里,都是潦草看了。”
唐僧道:“这一句是说,有错无妨,只要虔心忏悔,不再犯过,便能将业障连根拔起”
老者问道:“多大罪业都可”
唐僧道:“都可”
老者道:“杀一国之人,再行忏悔,可否”
唐僧一激灵,道:“那怎么可”
老者呵呵笑道:“素闻唐王征战南北,手底亡魂不计其数,若罪业不可赦,他想是要下十八层地狱了。”
唐僧心中生疑,问道:“三位老丈高姓大名”
第三四六章三羽士
这老者听唐僧问起姓名来,呵呵笑道:“村野之人,早忘了姓甚名谁。”
唐僧道:“此地离东土极远,老丈如何听说过唐王之事”
老者道:“大唐乃上邦大国,偶有些旧闻传至此处,也不稀奇。”
唐僧道:“我大唐天子安邦定国,百姓得福,这一来一往,却是功大于过,人间争斗事,岂能断章取义”
老者点了点头,呵呵笑道:“果然圣僧出语不凡,三言两语便叫老汉茅塞顿开。”
唐僧初时以为这三人乃是刻意为难的,听这么一说,确是真心求教,自己倒是想多了。
又另一老者问道:“敢问圣僧,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又是何意”
唐僧想想道:“莫着相,一切顺其自然。”
老者道:“这可是道法自然”
唐僧一听,提防心又起,道:“我佛门讲的是因缘,与道法自然另有不同”
老者笑道:“圣僧才说顺其自然,这时又不认了。”
唐僧道:“这位老丈,你倒是读佛还是读道”
这老者道:“我与他两个不同,他两个读佛多些,我却读道多些。”
唐僧道:“道门法论,颇多自相矛盾之处,若老者不弃,贫僧愿为释道。”
老者道:“愿聆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