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0(2 / 2)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练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四、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第一百零一章老子之道
更新时间2010-6-282:56:01字数:1796
莎士比亚与新拜的师傅交流期间,我闲得无聊,跑到不远处吃饭去了。
虽然神仙不会肚子哦,可是只要有美食,那一样也要品尝的。
还别说,这个叫龙门客栈的地方客人还真多,因为这里的菜特别好吃,又香又爽,入口即化,吃完一遍还想再吃,第六层真是个人间福地
“各位各位,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这修真之道”一个人蹦上了饭桌,嬉笑道:“大道千穷,诸位可知什么道最好”
“废话当然是孔子的道了”
“不孟子之道”
“张三丰之道才是俺最看重的”
大家七嘴八舌吵个不停,饭桌上的人做了个手势道:“不不不你们都没讲对”
“那是什么”
众人不禁好奇。
“这天下的道,自然是以老子的道为基础。老子的「道」,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的,然而语言文字的功用是很有限的;而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没有形状,看也看不到,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没有实体,摸也摸不到,并且恒久不变,那就不是语言所能解说的了同样的道理,那些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的真相,恒久而不变,是没有办法给它加上一个名称来称谓的因为,只要冠上称谓它就是很固定的事物,但是真相虽然恒久不变却是很抽象玄妙的因此,要了解大道理,是不能执着语言文字和名相,要靠心灵去体会领悟,否则,很容易走入迷途难以清醒
我觉得「道」是很抽象的道理,整个万物的运行,也许是几乎整个我们所能触及的事物都是「道」吧就像是老子所说的,真的很难用言语去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只能会意不可言传吧而「名」就是称谓,像是一样事物的定位,比如说一匹马,我们已经称为「马」,它就不会是「鹿」,因为已经定名了,所以难以理解的道理也就难以定名啦我所理解的「有」是道的作用,「无」是道的本体,有生於无,我想这是要说明天地一开始是「无」的状态,才会演变成「有」,没有「无」就不会有所谓的「有」,因此,「无」的层次又比「有」还高了
如果没有一切的人为标准,我想就不会又比较的出现,因为没有标准如何比较我们总是汲汲营营的追求着什功名利禄,那些都归咎於有标准,不管是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或许没有了那些标准,就不会有所谓的种族歧视,也不会有台湾的省籍情节,人们总是因为标准而庸人自扰,如果能够跳脱出标准,而处之淡然,生活一定会快乐点
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表示「不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刻意的硬是要改变,如果说「无为」是另一个标准,我想这个标准就是「自然」吧我认为「无为」的这一个标准并没有和第二章矛盾,第二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超乎一切并且顺应自然,而「无为」也是这个用意,只是要大家「自然」,不是要故意的「自然」,因此我觉得没有冲突
老子认为天地是无情的,因为他说「天地不仁」,天地是大公无私的,对於万物没有喜爱也没有憎恨;我也认为天地是无情的,在我身边有好人却生得重病的例子,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子认为天地是大公无私的,然而我却认为天地是不公的,老子说的「情」是对事物的喜恶,而我说的是情理的「情」,所以我们对於「情」的认知是不同的
天地间不断的运转,太鲁阁立雾溪的水湍湍不息,七星潭的潮起潮落,并不因为任何事物而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你的存在与否而有所不一样,这就是天地的无情,人们真的只是沧海一粟,人消失了,并不会有星星为此殒落,只不过是时间周期的流星,所以花莲的山水海洋会不屹立在那,不因为你离开而改变,这就是天地的大公无私吧
老子对人生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