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5(2 / 2)
“第三份分析出结果了,重水含量062”
“高出002准确吗”
“分析了两遍。”
“知道了,继续”高凯叹了口气,“又多出来002,这么大一片冰湖,得储藏多少重水啊”
“还不止呢。”胡良说,“北极的冰湖可不少,没准还有含量更高的”
“有道理”高凯两眼放光,“咱们应该积极主动,把所有冰湖都调查一遍”
“你做梦呢吧”胡良一点也不客气,“咱们就那么点设备,连环形山都出不去,还调查冰湖”
“让地面送设备”高凯恶狠狠地说。
“那也得地面同意再说。”胡良针锋相对,“咱们的任务是开凿基地,基地建好了什么都好说,基地建不好,重水储量再多能怎么样你还能把冰湖搬回地球么”
胡良的话就像一盆冰水浇在高凯头上,冰得他愣了好一会儿,原本兴奋的模样渐渐变得颓丧,过了好一会儿,才皱着眉头苦笑:“你说的对,是我想偏了,等卫星过来报告地面,让上面拿主意吧。”
会议结束,离卫星返回还有不短的时间,该干的活不能因为这点事放下不干,大家该休息的休息该上工的上工,叶涵返回水处理舱,从水箱里抽出一些水注入电解池,打开电源就再不需要人管。
电解设备能够自动收集气体,压缩液化之后储存在钢瓶里。
电解设备效率不错,没多一会儿,比砖头大不了多少的氧气箱里就装满了天蓝色的液氧,叶涵换上个新箱子,把旧的往地上一扔就不管了。
储存氧气的钢瓶特别有意思,不是地面上常见的圆柱形,而是个四四方方的盒子模样,而且上盖还能打开
这样设计是因为环形山内的环境温度比氧气熔点还要低,液氧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因为温度降低而自然凝固,到时候就可以把盖子打开,将凝固的氧冰倒出来,像普通冰块一样码在一起自然保存,压根儿用不着装罐子里保存,即方便又节约。
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将来基地建成,肯定少不了用氢气的地方。但这东西的熔点太低,在月球表面无法自然凝固,不能像氧气那样凝固保存,而且临时基地资源有限,没有那么多储存箱装氢气,所以只能浪费一点放掉了事。
使用储氢金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氢气是用水制造出来的,有水就有氢,成本低得可怜,若是耗费大量资金和资源只为保存氢气,反倒成了本末倒置加浪费资源。
两个多小时后,八个储气箱全部装满,整整齐齐地摆成一行,箱体和地面之间的巨大温差,令箱中的温度迅速流失,只要等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把氧冰取出来。
第一个储气箱已经在地上扔了半个多小时,叶涵把箱子拾起来,没有半点液体晃动的感觉;再看看气压表,指针已经归零。
“这个好了”叶涵招呼一句,段许两个马上凑过来,在两位同伴的见证之下,叶涵打开储气箱的盖子,一块淡蓝色的透明氧冰出现在众人眼前。
许华赞叹:“这东西可真漂亮,要是不认识这东西,说它是宝石都有人信。”
“那这块给你,给你老婆打一套首饰吧。”叶涵把氧冰递给许华。
许华接到手里,撇撇嘴说:“赶紧收起来吧,怎么说也是咱们造出来的第一块氧砖,回头做个记号,将来放博物馆里没准还是文物呢。”
“快算了吧你。”叶涵大笑,“赶紧送库里去。”
“知道了”许华大声答应,用最快的速度把氧冰送进库房。
月面温度虽低,但是直接露天保存氧砖,很可能因为升华出现损失,因而保存在恒温的库房里最保险。
电解池里还剩下一些水,叶涵想也不想地说道:“这里面的重水含量肯定不止06,来帮忙”
叶涵叫上段志阳一起动手,把电解池里剩下的水排入容器,冻成冰码在一边,留着等将来合适的时候提取重水。
水冰泛白,氧冰泛蓝,都放进库房也混不了,不过以月面的温度,水冰保存个几万年都没有关系,没必要拿这玩意抢氧冰的地方。
第0545章调查进行时一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格外漫长,直到叶涵等人收工返回生活舱,卫星仍未跃出环形山,直到晚饭时分,通讯设备收到卫星信号,发出“嘀”的一声长音。
高凯几乎是立刻扑到通讯台前:“临时基地呼叫指挥中心,收到请回答”
一秒多钟之后,一个略有些失真的声音出现:“指挥中心收到,基地请讲”
“指挥中心,基地开采水冰,重水含量06”高凯把情况简单汇报一遍,最后请示下一步该怎么办。
霍强恰好在指挥中心,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切换线路,亲自与月面基地通讯:“基地,你们采了多少样品”
高凯马上用眼神询问,叶涵用口型回答:“十二份。”
“十二份”高凯赶紧回复。
“几个点采样”
高凯不禁迟疑:“一,一个。”三组采冰根本不是奔着重水去的,当然是在一个位置取冰。
“一个点怎么行”霍强质疑,“最起码也得多找几个点,确定一下具体储量再汇报吧”
“是,是我疏忽了,马上安排采样”
“不差这一会儿,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安排,但是别影响正常工作。”霍强嘱咐道。
“是”
通讯结束,高凯叹了口气:“叶涵,都听见了么”
叶涵点头:“听见了。”
“具体怎么办你们自己安排,我只要结果。”
“好。”叶涵点头。
时间已经差不多了,高凯也没多废话,带上他的人离开生活舱接班去了。
叶涵则叫来段志阳和许华,把环形山的航拍地图找出来,先把临时基地的位置画出来,再把今天取水的位置标记好,盯着地图琢磨了一会儿说:“咱们以今天取冰的位置为原点,每隔二十米不,每隔十米取一份样品,详细记录取样地点,拿到结果之后再研究下一步的方案。”
“我看行”段志阳说。
“就这么办”许华说。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叶涵终于返回那个狭窄的小窝,趁卫星还在天上,他拿出手机开启视频功能,摆在小桌上对正自己的脸,却又不知道说点什么才好。
犹豫了好一会儿,他删掉刚刚录下的视频,重新开始录像:“晓婷,我现在挺好的,就是特别想你”
白晓婷看到视频时一阵无法抑制的心疼,虽然叶涵嘴上不说,但她看得出叶涵很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里的累。
第二天吃过早饭,三组找到昨天的取冰点,叶涵向东走十米之后开始取冰,不仅在表层取样,还分别在一米和两米的深度取样,每份冰样都做好标记避免混淆。
接下来三个人兵分三路,叶涵负责取冰装车,段志阳负责运输装车还有卸车,许华负责融冰检测外加卸车,三个人互相配合,以最快速度调查重水含量。
一点取三份虽然能让数据更加精准,但是取冰时的工作量同样增加几倍,尽管叶涵尽了最大努力,可速度仍旧差强人意,多余的冰也不得不暂时扔在一边,不过这些冰也不会浪费,了不起过段时间再拉回基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