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38(1 / 2)
底深处的通道不就好了
正好巨蚁也是挖洞的能手。
一道指令传下去,巨蚁立刻退出地洞,找了个远离地洞的地方埋首挖掘。
木卫三的密度不高,引力又特别低,巨蚁的掘进速度比预想中快得多,只用了一小会儿就挖进地下,脱离舰队的视线。
深入地下十米后,巨蚁的掘进速度出现了些许下降,二十米左右的时候,掘进速度明显降低,等到深入地下三十米,挖掘变得非常困难,看上去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土壤,挖下来之后却像岩石一样凝结成块。
如果只是一群巨蚁出现异常,还能解释为遇到了冰脉,可是所有蚁群都遇上了这种情况,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为了搞清楚情况,操作员控制无人机凑近打破的土块,仔细观察土块的断面,然后,在断面上发现了密密麻麻的丝状物。
哈尔西整个人都不好了,地洞里有这玩意不奇怪,怎么土里也有外星人到底对木卫三干了什么难道非得用核弹轰一遍,才能顺利攻进地下
也是巨蚁的手段太过单一,如果登陆的是仆兵,局面肯定比现在好得多,如果登陆的是陆战队,说不定已经攻进地底,和外星人交上火了。
哈尔西立刻想到木卫三背面那几个空港,马上命令舰队绕过去,但他很快就失望了,战舰反馈给旗舰的信息,是三处空港都堵死了。
挫折接二连三,哈尔西却半点也不气馁,发动整个舰队,所有人一起想办法。
其实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投入陆战队,可是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马被他自己否决。
国际舰队根本没有仆兵,不是北都不给,也不是华盛顿不要,纯粹就是产量太低,舰队出发前克隆那四万多都有了去处。
陆战队倒是有一些,按国际舰队的标准,每艘主力舰配备一个排,空天母舰配备一个连,还有一些拿起武器就能参加战斗的水兵。
眼下在木卫三一共有战舰四十多艘,陆战队员一千四百余人。
乍一看,哈尔西手下的陆战队数量不少,可要是把他们撒到木卫三上面,就得像撒到锅里的胡椒粉一样,半点浪花都翻不起来。
舍不得陆战队,就只能在巨蚁身上想办法,哈尔西立刻想到了木卫四上的冰海外星人能在土里埋上细丝,总不能在冰里也埋上这玩意吧
他立刻下达一系列命令,接到命令的舰队立刻行动起来,原本聚集在一起的舰队四面分散,寻找合适的冰海。
各舰的选址也没那么简单,一是因为木卫三上的冰海很复杂,有些是纯净的水冰,有的地方是低温凝固的气冰,还有水冰和气冰的混合冰,而且不管到底什么冰,多多少少都掺了一些杂质,杂质少还就不提了,杂质多的地方随便取一块冰,融化之后就是一摊烂泥。
二是因为巨蚁在真空环境下的活动时间有限,必须隔几个小时就回运输舰一趟,呼吸氧气并且大量进食,补充损耗的体力仆民身上也有同样的缺陷,所以这不是人类的技术不过关,而是基因源有问题。
落地的运输舰不能挪动,蚁群离开运输舰,就得不到必要的后勤补充,耗尽体内的储备之后,就只有等死这一个下场。
因此各舰的选址必须满足杂质少和靠近蚁群这两个条件,如此一来,可选目标非常有限,所有候选目标里只有四个位置满足条件。
各舰抵达目标上空后,马上调整姿态,舰艏正对冰海,接着用激光主炮向冰海开火,打算用激光打穿冰层,为巨蚁开辟一条直通海底的冰洞。
就算冰下也有那种细丝也没关系,这东西再结实,也不可能在激光的持续照射之下毫发无损。
舰队展开行动的同时,所有巨蚁全部撤回运输舰待命。
运输舰与冰海之间有一些距离,蚁群本应提前出发,但是为了节约蚂蚁在外的活动时间,只能把蚁群撤回战舰。
直到半小时之后,哈尔西才命令巨蚁出发,而且数量不多。
蚁群一小时后抵达冰海,这时护送核弹头的陆战队员已经落地有一会儿了,他们抓紧时间,把核弹头固定在巨蚁背上。
这时冰海上已经打出了一个不知道有多深的窟窿,巨蚁靠近后,战舰停止射击,一只无人机钻进冰洞,战舰很快就拿到了想要的数据:冰洞长七十四公里,垂直深度五十三公里。
哈尔西不知道丝绒层到底有多厚,但是这玩意再多,也不可能深入地层五十多公里外星人有这个能力,但外星人绝对没这么多资源
背负核弹的巨蚁立刻出发,迅速爬进笔直的冰洞,缩起虫腿趴在冰面上,像玩滑梯一样一路滑到洞底。
巨蚁根本没有智力,不知道自己背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知道这个东西即将把它送进地狱。
巨蚁不过是活的工具,没人在乎它们的死活,战舰一道指令,核弹瞬间引爆,冰洞里先是一亮,接着冰海表面剧烈地颤动起来,先是鼓起再是凹陷,冰层大面积龟裂,海量蒸汽从裂缝中窜上天空,但很快就消失不见。
等冰海彻底平静下来,原本平整的冰面已经变成一个小型盆地,垂直深度足有三百多米。
冰层是炸开了,可三百多米真的太浅了,根本达不到哈尔西想要的结果。
第1418章警钟和底牌
哈尔西接到消息之后痛定思痛,马上修改行动方案,不再一味追求深度,而是要求各舰降低冰洞的倾斜角度,等冰洞触及海底,再把巨蚁派下去挖洞。
几十公里的冰洞,还避不开土层里的细丝
接到命令,各舰立刻挪动位置,挑靠近岸边的位置下手,重新开凿冰洞。
为了确定冰洞深度,各舰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停上几分钟,由无人机确定冰洞深度。
半小时后,出现了第一个触底的冰洞,洞长三十二公里,垂直深度二十一公里。
哈尔西马上把巨蚁派进去,等巨蚁抵达洞底已经是一个多小时后的事了。
看到巨蚁开始挖掘海底,这位征战多年的老将军居然感到了一丝紧张,还有就是满满的期待。
充满期待的远远不止哈尔西,木卫三附近的所有国际舰队官兵都在关注着巨蚁的挖掘情况,不久之后,得到消息的霍强以及中方官兵同样关注木卫三的形势发展。
通过无人机发回的画面可以看到,巨蚁的挖掘速度非常理想,进度比预想中还要快上一些,没多一会儿,就在海底挖出一个直径两米有余,深达十余米的地洞。
这个深度恰好是丝绒出现的位置,哈尔西紧紧盯住屏幕,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偏偏在这个时候,巨蚁在外的活动时限到了,挖掘的动作越来越无力,哈尔西揪心揪肺,恨不得钻进屏幕里代替巨蚁挖洞。
“再降一艘运输舰下去,就在这个位置”哈尔西指着冰洞恶狠狠地说。
一艘运输舰越阵而出,稳稳落到冰洞之上,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蚁群立刻向冰海方向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