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1 / 2)
削得“吼吼”地直叫,踉踉跄跄地朝另一个地方跑远了。
这一幕也成为了小白镜头下的珍藏。
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许彦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机器人在指示下朝着“里风圈”走去,仅仅只是零点几秒而已,火腿就被它直接切丝了,而且绝对是手艺最为出色的刀功师父,火腿丝只有头发那般细。
不过机器人还是将将保住了它的火腿。
当然他们这一趟不仅仅只是弄好火腿就足够了,许彦从背包里面一一拿出了四只酱鸭。
于是地球坐在“里风圈”的上方,除了片火腿丝之外,又尝到了片酱鸭。
这都是为了保护北极圈的生态平衡,火腿丝、酱鸭丝掉下去,微生物不好分解的啦,才不是她想尝尝味道。
作者有话要说:吃了药,又睡了一觉,咳嗽好像没有这么严重啦,开心
然后,周五的时候编编通知,星期二12日入v,本来计划是每天写六千,到了星期二就可以放送大礼包,结果被咳嗽打败了qaq,明天断更养一下存稿,抱歉qaq,嗯,因为明天不更,提前祝大家正元旦快乐3
、第21章
从“里风圈”回来,路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等回到营地都到了下午六点十五分,而他们是早上五点出发的,这还是去的人都是老手,如果带着新手的话,在路上会出现很多失误,花费的时间还要长。
回收回来的火腿只剩下六分之一,至于酱鸭就更加凄惨,毕竟即使在北极圈零下四十度的温度冻过,拿起来威力说不定比板砖还要凶残,但是和火腿比起来还是有些差别,在尸骨无回地被毁了三只之后,虽然大家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但仍旧看着这幅浪费的景象觉得心疼。
肉,都是肉
不过地球倒是坐在里风圈特制的按摩沙发上面,吃得挺开心的。
幸运的是,最后一幅成功了,拿到了半幅骨头架子。
不过就算只能拿到这么点东西,都比预期的情况要好很多,原本最低的预期就是全员无伤,并没有一次就能成功的想法,就算空手回来也没有关系,就当累积经验,下次再战了。
这种轻松的心情,在出发的时候王泽还抱着火腿和酱鸭,开玩笑要不要给他们带给火锅中看出来了。
谁大火腿配火锅啊
等回科研站的时候,东西由早已经望首以盼的科研人员拿去进行检测是否含有“y能量”,粗略的报告要等半个小时才能出来。
将队伍原地解散之后,许彦就利用这个时间简单地吃了饭,补充点能量,旁边有部队出身的心理医生正进行简单的心理问询,这是为了防止在极端的环境下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之前出现过大面具的情绪低落的问题,现在也是每个在外面执行任务回来的军人的必备的项目了。
等吃完饭,又简单地休息了一下,报告出来之后,许彦就被总负责人叫到会议室,进行这次任务的汇报。
硬性规定的汇报要求从出发到进入到“里风圈”所有的事情都要将可能得还原,不过行走路线其实和之前几次相比也并没有什么可以说了,除了带着火腿和酱鸭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而他也不可能把背着火腿和酱鸭时候遇到他国人员的心情汇报出来,就怕别人把“华国干啥吃饭最重要”的错误的固有印象加深了。
整趟出行,唯一的例外就是那只北极熊幼崽,由于许彦作为北极熊风骚跳马姿势的踏板,并没有看到北极熊正面照,许彦抬起头来的时候,只有一只渐行渐远的肥硕的北极熊的白团团屁股,也就只能从队友们那边了解情况。
然而许彦的队友在上面极其不靠谱,在被仔细询问之后,提起的那只北极熊幼崽也就只剩下了丑萌的评价。
“动作比动物世界上面播得要迅速很多。”放假时陪孩子看电视的随行军人a。
“感觉表情有点丰富,队长,和我们家养的二哈一样一样的。”拿着照明用具且正好找到北极熊幼崽脸上的随行军人b。
“嗯,挺肥硕的。”家里面养过猪的自己也抱过猪仔的随行军人c,没有什么说得又重复了一遍,“挺肥的。”
许彦难得地在汇报上面诡异地停顿了一下,惹得总负责人望了他一眼,最后还是如实地道:“一只北极熊幼崽试图袭击我们,有着迅速、肥硕的特点,不过失败之后自己跑了,因为距离里风圈太近,且我们已经绑好了固定道具,并没有进行寻找。”
总负责人并没有注意到许彦的字眼,“北极熊”
在得到许彦的确定的情况下,总负责人问道:“发现北极熊幼崽的具体位置”
“落下的距离里风圈很近,根据周围情况判断,应该没有落入里风圈的范围内,”许彦立马明白了总负责人的想法,估计是想打着救助北极熊的人道主义援助的旗号顺便研究一下,“随着它站起来又迅速跑掉的动作上看,并没有受伤的痕迹。”
这附近的风实在是太大了,嗅觉在寒冷的气候之中已经失去了作用,也许雪橇犬能做到,但是人类的话就根本闻不到血腥味,而落下的血迹在还没有落到地上就会被“里风圈”产生的风迅猛地刮走,只能依据北极熊幼崽灵活的动作,和富有生气的“吼吼”地叫唤中,得到一些参考,判断对方是否受伤。
在基于这个判断之下,许彦的结论就是“北极熊幼崽没有进入到里风圈。”
随便找了个空椅子坐下来的地球,自然知道许彦的判断是错误的,北极熊幼崽确确实实地踩到了“里风圈”里面,而并不是许彦判断地恰好和“里风圈”失之交臂。
不过相比较地球在地球上面发生的一切她都可以知道,许彦这边就不行了,在极夜的夜色里面,“里风圈”的范围变得模糊不清,负责界定界限的路标即使经常被人清理,但还是会出现被雪掩埋的现象,经常会消失几个,制作路标的材料都是环保材料倒不必担心会对北极圈的环境造成影响。
去替换破损的机器人或者安置新的机器的时候,随行人员一般在判断到了八十米左右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都会停下,由机器人自行前进。
八十米的时候,在没有人造卫星的辅助下,以当前的北极圈极夜的情况,其实就很难辨别“里风圈”里外部的区别,不过如果用仪器的话,在边线的时候,就能清晰地看见数据会陡然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