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7(1 / 2)
至于让俘虏和家里边联系,咳,这纯粹是表现猎鹰国际的人关怀。
在米国和猎鹰国际走入了谈判程序之后,世界各界都在等着谈判结果,虽然谈判细节不对外公开,但是每天看到谈判结束后从会场出来的米国谈判人员的黑脸知道了,米国这次吃亏吃大了。
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那肯定是有的时间等了,但是私人公司和国家的谈判那快多了,尤其还是私人公司占主动的情况下。
战俘以及战死者的骨灰可以免费移交给米国,毕竟猎鹰国际不是恐怖组织,不会要赎金,而且猎鹰国际现在是承包的丹苏国海防,算是丹苏国的海军,所以移交战俘也是国家行为。
只不过猎鹰国际到底是私人公司,这个利益问题是让不过的,人可以领走,军舰别想了,而且军舰确确实实是此次战争的战利品。
刚开始米国的绝对不答应的,虽然这些战舰都已经趴窝,很多电子设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是怎么说也是世界一流的战舰,更何况这里还有一艘航母呢,修一修又是一只威风凛凛的航母舰队。
但是猎鹰国际也不同意,要不然你战俘和战舰都给钱赎回去,作为本质的私人公司表示:掏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能把战俘免费移交给你不错了,还想免费要战舰,那他猎鹰国际因为这次战争产生的费用怎么办。
而且米国国内也不是所有人都期望着这批军舰回来的,所以他们内部也有小动作。
说是世界一流的战舰,其实服役时间也不短了,而且某国最新的军舰下饺子一样,和米国海军的科技差距在迅速的缩小,米国这种“老式”的战舰已经拉不开科技代差了,所以他们急需要新的战舰。
海军的理由很充分,战败的锅他们不准备全背,他们的理由是因为这批战舰太老了,所以才防不了猎鹰国际的e攻击,所以俺们要新军舰。
军火商和造船厂也喊的很响,称再不造新的军舰那谁谁谁追来了,所以还是别掏那个钱买久军舰了,赶紧投钱造新的才是硬道理。
其实说到底还是钱闹的,米国的众多军火商都是私企,自己国内都吃不饱,新的30年造舰计划的钱还没着落呢,哪还有钱去买旧军舰。
面子可以以后再找回来,好好想一想怎么防御猎鹰国际的超强功率的e武器,有了新的战舰,武力更加强盛了,再去报仇好了。
他们分析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战舰的科技不够先进,所以才造成的这样的结果,所以从各方面游说国会和总统,差说:“乖,拿钱升级装备吧,再充五亿米元,你会更强”
所以在国内和国外的共同努力下,米国谈判团最终还是在一系列的条件签了字。
最终协议的签署可是让外界狠狠的震了一震,曾经叱诧风云的米国竟然和一家私人安保公司签署了这样的协议,这在以前可是根本不敢想的。
尤其是米国在世纪末干掉了世界的另一极,成为了这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后,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有这一天。
难道这是所谓的盛极而衰可是从米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还没到三十年。
还是说这是地球未来的样子
毕竟现在离传说未来的2020年只有一个多月了。
而这次的事情也为其他的国家了一课,虽说唯武器论不是100的正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重要这是无法掩饰的事实。
拿这次的事件来说,如果不是米国舰艇的雷达发现不了提前埋伏好深海舰队,舰队的火控雷达不能很好的锁定深海舰队发射的导弹,各种诱饵也骗不过飞过来的导弹,e防御也防不了深海舰队的e攻击,米国的航母舰队也不会变成那个鸟样。
如果当时米国航母舰队的科技水平和猎鹰国际深海舰队的科技水平差不多,还真不一定谁打谁呢,说不定米国可以接着在海横着走。
所以很多国家虽然嘴说着不要,但是还是暗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搞起了或明或暗的军备竞赛。
虽然历史有很多次军备竞赛,但是由私人公司发展过快,武力超过国家,给了众多国家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的军备竞赛还是第一次见。
科技的未来是这样来的,不好好发展自己的经济和科技,总是出去搞事,被别人超过了那可劲的追吧。
第五百零四章清仓大处理
对于巨型公司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在关注着,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对社会影响巨大。
只是有的国家有能力管,有的国家就只能看着,看这个国家的组成结构和强大与否,也看这个公司的影响力有多大吧。
社交巨头掌握着巨量的数据,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初一个社交网络巨头的“数据门”事件举世哗然,导致这家科技公司市值十天蒸发千亿米元,民众信任度随之暴跌。
公司的损失还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泄露的大量信息竟然可以被直接用于影响总统大选和国家公投等重大政治事件。
这就引发了外界对互联网巨头“能力通天”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遐想。
大型跨国公司实力与日俱增,并且对社会的影响力巨大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了。
那么在未来,大型公司是否会前所未有的强大
他们又是否会为了追求供应链效率,牵着政府的鼻子走
随后,国家之间的界限会否逐渐消失
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描述了巨型公司和国家在未来的关系,但是那只是关于未来的幻想,各种极端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种幻想是有事实根据的,只是科幻作品把它放大化、极端化了。
提及大型公司,或是财阀,他们的血液是信息,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大数据。
他们的科技产品渗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被影响和操控,而那些以往由国家进行收集的数据,现在成了企业的筹码,也成为他们隐形权力的组成部分。
而且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科技巨头手头掌握的个人信息可能很快就会超过国家政府,尤其是在个人信息的详细程度上。
尽管这些信息也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这些数据背后蕴藏着企业对用户产生的巨大说服力。
而且由于私人公司的特殊性,让客户更加的便利、更好的服务于客户一直是他们坚持的准则,大型企业最终可能因此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