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4(2 / 2)
别看人家武大郎矮矬矮矬、其貌不扬,可人家的住房条件比咱现代的大多数人好多了。
首先,武大郎家的客厅相当宽敞,后面还有工作室武大郎做炊饼的地方。后来潘金莲看上了武松,想着法子把他弄到自家住,还收拾出一间卧室。就那间卧室,起码也有二十平米。而且这栋小楼,和其他人家连在一起,通俗说,那叫连体别墅。
更厉害的是,人家这小楼还临街,一楼完全可以作为店铺使用是典型的商住两用的,商业价值很高,王婆不就是利用一楼做生意吗。
这桩小洋楼占地面积至少有200平米,按容积率1来算,建筑面积也有200平米,何况人家还有一个小院子,那年代应该没有按揭贷款一说,可以确定是全款付清的,要是出租的话,租金绝对可观
看来,传说中积贫积弱的宋朝社会应该是很富裕,社会保障体系也搞得不错,房价不是很高,穷人也买得起房子。
有了如此高档的住宅,要是搁在今天,哪个姑娘不哭着嚷着猛扑上去即便对方是个矮子,也会越看越高大。要不是武大郎卖炊饼将婆娘养得白白嫩嫩,一竹杆打了西门大官人,祸起萧墙。武大的后半生还是应该是很幸福的。
文学作品总是会折射某些社会现实,但千年之后的民众会反应如此强烈,可能是太羡慕武大郎的“幸福生活”了,其中的焦虑与窘迫可见一斑。
人们羡慕武大郎的背后,更多的是羡宋朝人普通人幸福和安定的生活,羡慕武大郎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宋朝无疑是一个非常富裕的社会,这一diǎn似乎没有什么争议,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城市的繁华,搬到现代社会也不落后。
不仅如此,宋代官方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主要表现在,医疗救济、养老救济、丧葬救济等等。
元符元年1098年,宋朝官方颁布居养法,规定对鳏寡老人、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月给米豆、病者药之、死者葬之,一切免费。并且设立不同社会福利保障机构,如居养院,收容乞丐之处;安济坊,有疾治病之所;漏泽园,死后安葬之地。
死后,官方还负责聘请僧人为死者超度亡灵。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的权臣蔡京对此有很大贡献,当时他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安济坊,由中央财政拨款,面向全社会开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宋朝不仅穷人有保障,同时也是一个文人辈出和文人幸福的时代。君不见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diǎn江山。试问哪朝哪代,文人有这等身份和地位
朝堂之上,包拯吐沫横飞,仁宗皇帝不得不以绢试脸,而老包却只当不见,仍然在慷慨陈词;江湖之上,范仲淹妙笔生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宋一代,是华夏知识分子活得最滋润的时期。也是华夏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会。
与宋朝人生活相对应的是,一位现代“北漂”网友在日记中所记载的生活,他说他在京城,至少是十余年来,没有去过一次剧院,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听过一场音乐会,没有游过一次公园是没有钱吗
不是。是没有时间吗但也不全是。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心情头上dg着新的“三座大山”;身旁发生著一件又一件“下岗”、“拆迁”的事情你说,我有心情买一张票,坐到辉煌的大厅里,去听高雅的交响乐吗
两厢一对比,一种祟敬之情油然而生。所以,请允许我向武大郎先生致以深沉的敬意。假如我生活在他的时代,我一定要恨铁不成钢梁山方腊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家伙。换换,穿越一下你们就知道啥叫幸福了。
难怪宋江总想着招安,他是念念不忘原先的公务员生活,一个小押司满打满算就是个科级干部。可只是放了一把晁盖,就收了一百两黄金的好处。个人生活也有阎婆惜这样的小娘们,只是宋江有diǎn像南帝,及时雨偏偏不浇灌阎婆惜这一亩三分地。
也是这阎婆惜有diǎn傻,要求离婚,住房及房内一切不动产归她,宋江都答应了。就这还要那一百两黄金,结果杯具了。你就不知道发个视频去有关部门举报所以后来梁山基本都是男生,就是怕老婆小三儿媳后院失火来个举报啥的拖后腿。
忽然惊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啊
卷第七百一十二章诺贝尔奖
扶桑在2001年计划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当时华夏媒体大加讽刺,然而16年过去了,扶桑人已经获得了25个诺贝尔奖。
是什么原因使得同是黄皮肤的亚洲人的扶桑人获得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作为人口13亿的大国,为何人口比人家多几倍,获得诺贝儿奖却比人家少了那么多
或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你可以讨厌你的对手,但你一定要了解你的对手。
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扶桑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进入21世纪,扶桑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本世纪以来的获奖者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从1949年汤川秀树成为首位扶桑获奖者以来,则共计有25位扶桑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可见,扶桑人在诺贝尔奖的发力集中在本世纪,集中在物理和化学奖项。
2001年,扶桑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按照目前的情况推算,扶桑这项诺奖计划有可能成为现实。
知名生物学家、京城大学教授饶毅之前表示,扶桑的生物医学研究在198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水平,这次扶桑科学家的突破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