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1(1 / 2)
d些核心设备总不能丢弃吧”
张伟给周宇介绍微型量子计算机的情况,道:“这是我们研究的量子手环,它确实具有部分量子计算机的功能。
量子手环的计算能力为16量子比特。它比不了现在2048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但比第一代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更强,足够配合纳米神经机器人。
因为材料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把量子计算机核心设备量子相干球做得非常小。
当然了,量子相干球体积变小,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也会急剧下降。
量子手环只具有量子并行运算能力,它做的这么小,也不是毫无缺点。”
周宇听到张伟这么说,他连忙询问道:“量子手环的缺点是什么不会是它的计算性能不行吧”
张伟摆摆手说道:“我们当然不会对量子计算机最核心的并行运算能力下刀。
量子相干球内的量子比特能达到16这个数位,它就具有16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
量子手环相比于量子计算机,它的耗能急剧升高,并行计算能力却有些下降。
相同能耗,量子手环性能远远低于量子计算机。
正是量子手环的耗能增加,量子手环如果搭载粒子电池,它的体积会更加庞大。
我们的量子手环采用引力波载能技术供电,只有在引力波布置的输电网络中,量子手环才能发挥作用。
量子手环也没有庞大的量子储存阵列,它只有1tb的储存空间,用于临时储存数据文件。
量子手环通过云空间来储存文件,只要是长期的文件,都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云空间上。
正是这两个缺点的存在,使用量子手环的环境,必须要有引力波载能输电网络和中微子通信网络。
哪怕是局域网,它都可以正常使用量子手环。
但没有这两种网络,量子手环就无法发挥作用。”
周宇听张伟的解释,他就明白量子手环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小。
量子手环的储能系统直接被砍掉,采用引力波载能技术对它进行实时供电。
还好引力波载能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输庞大能源,要不然都无法供应量子手环正常运转。
量子手环的储存功能也直接被云储存替代。本身设备上面只储存重要的临时数据。
周宇高兴的说道:“你们设计的非常不错,现在社会上的云储存已经非常发达,消费者都已经适应云储存的设备。
我们也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引力波载能输电网络。
到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连上这个网络。
这个产品我非常满意,只要它能和纳米神经机器人配合好,那就正式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
第359章植入纳米神经机器人
张伟带着他们研发的量子手环,跟随周宇去往神经交互实验室。
量子手环要配合吕秦岭研发的纳米神经机器人。
研发量子手环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在纳米神经机器人项目上。
他必须完成这个任务,才标志着量子手环项目正式结束。
吕秦岭看到周宇和张伟联决到来之后,他脸上掩饰不住笑容。
他哈哈大笑道:“看到你们到来,我就知道微型量子计算机技术有了突破。
世界上最先进也最安全的神经交互技术终于可以出现。”
周宇听到吕秦岭的话,他恭喜道:“你们纳米神经机器人项目真是太拼了,我听黄可汇报,你们已经搞废100多具植物克隆人。
并且实验员还亲自做实验,研究纳米神经机器人的危害性。”
吕秦岭自信的说道:“我们研发的纳米神经机器人,它只是寄生在神经元细胞突触的连接点。
以前的纳米神经机器人寄生在神经元细胞内,这具有一定的风险。
但我们通过长时间的试验。纳米神经机器人不需要寄生在神经元细胞内。
它只需要寄生在神经元细胞突触的间隙。就能通过神经递质的变化,了解到神经元细胞传输的内容。
把这些内容通过量子计算机进行解析,就能还原出大脑的指令。
它们又不会对神经元细胞造成损害,只是监控周围神经元细胞传递的电化学信号。
纳米神经机器人还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状态,人为地让神经元感知到一些电信号。
一些细菌病毒在大脑中游荡,甚至一个长达10多厘米的虫子在大脑中游荡。
它都不会对人类造成致命影响,更何况我们完全无害,并且体积还非常小的纳米神经机器人。
大脑复杂,那是神经元细胞的联系与协同复杂。不是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复杂。
我们能100保证纳米神经机器人的安全性,为什么要畏畏缩缩的进行实验。”
周宇看到吕秦岭这种俾倪四方,自信十足的状态。
他竖起大拇指夸赞道:“科学家就需要有像你这种精气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通过各种手段已经验证技术的真实性,那就相信自己的判断。”
周宇十分关心微型量子计算机的进度,就是因为纳米神经机器人已经十分成熟。
其他科研项目看到纳米神经机器人技术成熟,他们也开始为这个技术配套研发一些设备。
现在已经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一切都已经准备好,只等待微型量子计算机技术成熟。
周宇笑着吩咐道:“我们不要在这闲聊,早实验早轻松,张伟他们量子计算机实验室已经研发出量子手环。
我们现在就看量子手环和纳米神经机器人配合是否默契。”
张伟把量子手环交给神经交互实验室的研究员。
他们一起设计验证实验,观察纳米神经机器人是否能实现预计的效果。
研究员正在分组调配量子手环和纳米神经机器人时。
张伟在一旁介绍道:“我们量子手环和纳米神经机器人之间的通信,是采用近场量子通信。
这是一种单通道量子通信,只需要传输一些状态信息,这种通信手段已经足够。”
吕秦岭看到实验员的汇报,他高兴的说道:“量子手环与纳米神经机器人匹配程度非常高。
我们的项目成功了,可以通过纳米神经机器人与量子手环相配合,达到极致的人机交互效应。”
周宇了解纳米神经机器人的安全性,听到量子手环与纳米神经机器人匹配程度非常高。
他跃跃欲试道:“我准备亲自体验纳米神经机器人,看看他的人机交互性能达到什么程度。”
纳米神经机器人机械结构由吕秦岭等科学家完成。
纳米神经机器人的底层控制,却是由星火科技的人工智能湘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