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5(2 / 2)
对美国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
此刻在总统办公室内的人,是美国行政部门和军队部门的最高人员。
办公室大门被推开,总统秘书推着罗斯福进入了办公室。
轮椅上的罗斯福,正在打瞌睡,放在轮椅扶手上的右手,也在微微抖动着。
没有人因此而生气,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总统几个月前差点拯救不过来,高血压,新房衰竭,还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这些都让罗斯福难以和正常人一样保持对身体的控制。
下午国会将会召开进行会议,在场的所有人都将到场,为美国的最后一战,进行努力。
他们必须说服美国国会的所有人,倾尽美国所有力量,与入侵者战斗到底,而不是轻易的认输。
最近几个月的民调的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相当的不满,代表民意的国会议员中,也不乏反战派的存在。
特别是国内社会开始掀起的反战情绪,正在快速的滋生,前线的大量军队伤亡,带来了很多厌战的情绪。
在秘书的呼唤下,罗斯福慢慢的醒来,稍微清醒之后,随即开口说道:“抱歉了诸位,几点了”
“总统先生,现在是快中午一点了。”
罗斯福闻言,便说道:“还有时间,说说现在的最新情况。”
话音刚落,内阁部长第一个出声说道:“总统先生,国会当中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赞同要与敌人和谈,他们认为如果愿意付出代价的,可以让敌人退兵,结束这一场战争。”
副总统华莱士也接着说道:“随着有些人十分的天真,但是对目前美国的局势来说,却越来越有分量,如果战争继续失败下去,会有更多人支持这种论调,大部分的议员,都在动摇。”
陆军部长伍德林有些气愤的说道:“这些个该死的蛀虫,就应该全都以叛国罪送上最高法院。”
陆海军总司令参谋长莱希则是比较理智的说道:“目前美军可以一战的部队,已经剩下不多了,就算战争继续,我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局势,目前唯一能够采用的战术,便是学习东方人的游击战,将加快幸存工业转入地下的工作,也许我们要打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游击战了,只是恐怕到时候整个美国,也没有我们多少活动空间。”
莱希的话,让所有人全都变得十分的严肃,美国陆军的一再战败,空军到现在已经没有飞行器可以使用。
控制了整个美国制空权的敌人,在美国境内几乎可以说是出入自由。
这些都不是美国人愿意做出的选择,前线决战,美军都是无奈的将刚刚训练出来的部队送上战场。
因为如果不阻止敌人的话,现在的美国,恐怕超过半数的国土,都已经沦陷了。
而在这种战争环境下,哪怕是美国,也无法继续损失更多的军队。
已经有四百万部队战损,除了在非洲战场的几十万部队外,美国现在能够作战的部队,已经不超过两百万了。
而且要防守庞大的国土,美军内部早已经是力不从心。
一旦敌人再次发动全面的进攻,美国将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
也并不是说美国国会愿意求和,而是局势已经相当的危险,如果军队不能打赢战争,为了避免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求和并不可耻。
在这一点上,莱希的态度和立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事实上,在听到莱希的话,所有人也都沉默了,在场的人,都知道局势的严峻程度。
无论是求和还是战争,都是难以做出的抉择,如果是进行游击战的话,美国政府恐怕也不将存在了。
要是求和,美国所要付出的代价,恐怕是空前的巨大,这不是美国能够承受的。
“如果连我们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让我如何说服国会。”罗斯福语气森严的说道。
莱希深呼一口气,说道:“如果求和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美国领土完整的条件下,也许可以谈一谈,在不济也能够争取更多的时间,因为根据推断,敌人极有可能再次展开新一轮的全面进攻,如果不能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前,暂缓局势,我们将失去更多的国土。”
第264章攻陷白宫
哪怕是罗斯福再不愿意听到求和这两个字,但是莱希的话,十分值得深入思考。
美国的情报部门,依然还在运转,能够得到一部分敌人的情报。
与敌人交战快一年的时间,大家也都对敌人有大概的了解。
入侵的敌人,十分的神秘,来历至今依然不清楚。
但是敌人的强大,却是有目共睹的,而美国至今也只是知道,敌人的叫做红警兵团。
拥有世界顶尖的军事科技,士兵作战勇猛,武器装备先进,单兵所使用的步枪,是十分先进的自动步枪,火力比得上轻机枪。
而且敌人的战术思维十分的先进,战场上,美军一路败退,不单单是武器装备落后的原因,也有战术和战略的大量失误。
两百万的部队,能够快速的消灭四百万美军,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而且最让美国人绝望的是,战争到现在,敌人的兵力完全没有减少的迹象。
战争到现在,两三百万的美军士兵成为了俘虏,反观美军,至今没有抓获过哪怕一个俘虏。
并且在与美国交战的过程中,敌人在巴拿马的不到十万部队,轻松挡住了南美洲几十万联军的数个月进攻。
加勒比海周边的国家和岛屿,也全都跟着沦陷,整个北美,也只剩下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
而加拿大的工业和人口,一旦美国落败,也会快速的沦陷。
目前最担心的是,敌人再一次展开的全面进攻,此刻的美国完全没有准备完毕,新征的士兵,训练还远远没有结束。
每天都在面临轰炸的美军,根本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根本无法派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