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盛唐剑圣 > 分节阅读 131

分节阅读 13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郑永泰深受启发,原本懈怠的刀功,竟有了再次的提升。

郑永泰一直以为自己的刀功上的技巧已经超越前人,难以精进,这才有了封刀的念头。现如今发现雕刻艺术就如诸子文化,只有精益求精,并无界限一说,从新拾起了刻刀。

对于让他明白这点的裴旻,郑永泰感激非常,对于他的召唤,毫不犹豫的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来助他一臂之力。

“郑大匠洮砚雕砌之事,就拜托你了”裴旻对于郑永泰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热忱,以州府刺史之尊,亲自于城门口迎接,给了郑永泰十足的面子。

郑永泰也是受宠若惊的道:“小老儿别的没有,唯有手上的这点本事。裴刺史大可放心”

郑永泰到位,制砚的师傅在重金的诱惑下,也纷纷从端砚工坊、歙砚工坊跳槽到了洮州。

对于他们裴旻并没有以刺史的身份接待,而是由乔峰的身份领着娇陈乔装的阿朱,亲自接见,将所有招募来的制砚师傅妥善安置。

毕竟乔峰、阿朱才是工坊的真正东家

在足够的人力支持下,用于制砚的洮水石的第一批砚石已经从老坑中开采出来。

大多制砚师傅是为求财而来,心底对于洮水石并没有多少期盼。尤其是曾经从事端砚制作的制砚大匠冯伟。

冯伟在制砚一道,极有名气,他自小生长端州,如端州的穷苦小孩一样。生出来就同石头为伴,学习砚石的开采打磨。冯伟在此道别有天赋,经过四十年的磨练,以是屈指可数的制砚大匠。只是后来因理念不同,离开了端州。受儿子的邀请,于洛阳养老。

贺知章所用的端砚正是冯伟所制,他是礼部侍郎,而冯伟的儿子也在礼部工作。贺知章得知裴旻在找制砚大匠,亲自上门邀请。

面对儿子的上司,冯伟心中固然对什么洮水石满心不屑,却也不能就此撕破脸皮,应约而来。

他们这些制砚大师各怀心思,但见到从洮水老坑中挖取出来的洮水奇石后,一个个都傻了眼,皆露出了欣喜若狂的表情。

对他们这些制砚师而言,好的砚石就如他们儿子一样可爱宝贵。

翠绿色的洮水奇石仿佛有莫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冯伟抚摸着洮水石,感受着石头的柔顺光泽,一脸的不可置信的道:“不可能,这不可能怎么可能”

裴旻以乔峰的身份来到冯伟的身旁道:“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这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大唐地大物博,有多少奇珍异宝,谁能一一明白端州的砚石固然夺天下之造化,却也未必就是天下无双。这洮水砚石绝不会逊色端州砚石。”

冯伟激动道:“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裴旻并不否认冯伟这话,这块洮水奇石是洮水老坑中材质最好的。洮水石的量远不及端州石,但在质上更胜一筹。

冯伟对着裴旻深深一拜道:“乔东家,您若信得过老朽,将此石交给老朽来打磨制作,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结果。”他激动的连称呼也变了。

“好”裴旻毫不犹豫的应诺下来。

面对洮水奇石,几乎所有制砚师傅都放弃了休息时间,挑选自己中意的奇石,参与洮砚的打磨制作。

制作一方砚台需要经过锯石、围璞、磨璞、光身、雕花、打磨、染墨、褪墨、上蜡、退蜡十道繁杂的工序,方能成功。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制作,第一块洮砚由制砚大匠冯伟、雕刻大师郑永泰合力完成。

裴旻将洮砚拿在手中观赏,与端砚的漆黑不同,洮砚整体呈现青草绿色,较之端砚更为美观,尤其是郑永泰的无双刀功,将砚台雕砌的优美华丽,仿若碧玉一样。

他对着手中的砚石轻轻呵了口气,砚石中心凝成了一片气雾,以手指抹之,竟有水珠出现。

“好砚,好砚”裴旻也是精于书法之人,对于砚石有着一定的认识。他所用的端砚,与他手中的这方砚台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之内。

冯伟傲然道:“东家可以取墨丸试试”

裴旻迫不及待的让人取来上好的墨丸,加了点点清水,站直了身子以左手力匀而急缓适中的研磨着。

郑永泰由不觉得,冯伟却是眼睛一亮,心想:“东家如此粗犷豪迈,竟有如这般磨功底。”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以砚为四宝之首,并非没有原因的。

砚石的好坏影响着下墨与发墨,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在砚台上进入水中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与水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

好砚下墨发墨出来的墨汁如油,能在砚中生光发艳。但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裴旻手中的这块砚石,正好兼具了这两点。

看着砚台里明明没有冲入油烟墨性的墨,竟然光亮闪着油光,知道自己成功了

历史上三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在他手中出现在历史上

有了手中的这方洮砚,裴旻心底对于洮砚的推广,信心十足

正文第十七章裴旻轰炸式的营销手段

长安,作为大唐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早在贞观年间,长安的人口已经突破百万,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破百万人口的大都会。

发展到今时今日,长安人口已达一百七十余万。在封建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大唐人口繁盛足以反映了此时此刻大唐的总经济实力独步于世界。

这日长安上下突然盛行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七言绝句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诗句,王昌龄的这一首出塞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不过此时此刻,这首出塞的作者却非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而是在洮州戍边的裴旻。

这首诗传到长安,引起了整个长安的哗然,以最短的时间轰动长安周边。

裴旻武艺超群,文采风流,早已世人皆知,但对于他的文采,众人虽认可,却并不足以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因为不论是锦瑟还是竹枝词都是以情爱为上。

惆怅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优美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固然引得多愁善感的青楼女以及众多大家闺秀的共鸣,却不为大众所接受。

出塞却不同了

洮州的困局牵动人心,裴旻放弃长安的荣华富贵,自荐前往洮州困苦之地戍边。伟岸的形象,早已为世人称道。

现在立足洮州的裴旻又做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气概非常的诗句,显然是怀着无上的勇气,以及将吐蕃挽扼于境外的决心。

伟岸的形象配合豪迈的诗句,让离开长安的裴旻,再度成为长安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