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4(1 / 2)
没有一个人比裴旻更加了解江南的潜力。
别看裴旻将青海湖吹的上天,那是因为江南并未真正的发展起来。
一但江南发展起来,十个青海湖都给秒杀了。
要知道偏居一隅的南宋,就是靠一个江南,养了一个国家。
见裴旻第一次主导政事堂,并没有关注军事,而是着重抓着吏治与民生。
庙堂上的诸位敬意之余,也觉得有些安心,开始一并讨论起来。
李元纮在行政方面还是即有一手的,说道:“其实开发江南,我们之前有过商议,只是有个致命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江南农业发达,但商业却极不便利。多水多山,交通不便,一直都发展不起来。”
裴旻怔了怔,也想到了问题所在,双手一合,说道:“这个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是一直没有想到点子上。江南的陆路交通确实不便利,但水陆运输却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何不发展水陆运输还有江南的海岸线平稳,最适合停泊大型海船。我们可以鼓励海运,鼓励海上贸易,开拓一条海上商路,一条能与西域商路媲美的商路。”
李元纮愕然道:“这不符合实际吧,海上风大浪大,一个不慎,人财两失”
裴旻笑道:“那李相以为陆路丝绸之路就是一片太平那一路的马贼,一片片的荒漠,遇上哪个不是要命的结果如何为了利益,一队队商贩,前仆后继的走出了今日的商路我们没有必要好高骛远,一步步来嘛,先是南方的几个岛国,等我们的造船工艺经得起考验之后,再扬帆远行。李相以为如何”
李元纮道:“倒不是不可行。”
“那就先试试”裴旻直接决定了,大大咧咧的道:“江南的发展是重中之重的事情,需要一员干吏负责。这个人选就由我亲点了,就宇文尚书吧”
他一手指了宇文融。
风雨会京师第八十七章散会
宇文融的表情,瞬间就僵硬了。
他在长安是户部尚书,特许参知政事,离辅宰之位,就差一步,临门一脚。
这离朝去江南,跟贬罚有什么区别
江南天高皇帝远,去个一年半载,回来之后,天晓得是什么情况
没等宇文融开口,李元纮已经急不可耐的说道:“裴相不妨另选他人宇文尚书是户部尚书,户部机要,关系重大,恐怕脱不开身。”
宇文融是他的副手,也是他的智囊,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左膀右臂。
李元纮哪里舍得,放他离去。
裴旻立刻接话道:“这个容易解决,户部的官员众多,两个户部侍郎都很出色,让他们两人代行户部尚书的职位就是了。江南的情况,关系到未来朝廷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非能人而不可,宇文尚书在这方面很有建树,出使江南之事,非他莫属。”
他这个决定自然是刻意为之的。
这裴旻没有将庙堂变成自己一言堂的想法,却也不想有个心怀叵测之人,一条到晚的算计自己,暗地里给自己上眼药。
历任辅宰上位,不可避免的会将自己的一些政敌,贬罚出朝。
一方面杀鸡儆猴,一方面便于自己行政。
这种事情历朝贤相都不可避免,就连狄仁杰这种大贤都多次排挤娄师德,裴旻自然也不例外。
李元纮作为之前的首相,让自己挤下来,心中有些怨念。
但李元纮此人性清俭,有些胆小怕事,让他对付一般人可以,但跟裴旻这样威名暴于南北的人正面对抗,有些提不起勇气,故而一直而来都是温温和和的,避免正面冲突。
反倒是宇文融,此人热心于政治斗争,而且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对付张说,甚至能够与王鉷这样的人为盟。
自己入朝,宇文融的反应最为强烈。
裴旻自然容不得他。
不过相比直接一封弹劾奏章罢免宇文融,裴旻又有些不舍得。
毕竟人才难求,宇文融自身的干略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年他在租庸地税使上的成就,更是值得一书。
他精明能干,且善于知人善任,短短三年,他括户括田,整理客户附籍和赋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将编户增加到一百万户。这个数额是为全国户数的十分之一,也令得国家使税收增加了十分之一。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成绩。
李隆基因此直接把宇文融擢为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赋予他独立行事的权力,可以直接向州县发号施令。
宇文融也借此机会,成为了户部尚书。
但宇文融此人过于追求庙堂权利之争,他任户部尚书之后,所干得事情与他担任租庸地税使的干得壮举,那是判若两人。
宇文融之前为国为民,功劳显著,可升官之后却不在想着如何立功,以功绩获得高位,而是醉心于政治斗争,意图通过政治手段提升自己的地位。
江南的开发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宇文融在农业上的天赋能力特别强。
裴旻将他丢到江南,那也是人尽其才。
宇文融心中生怒,意欲反驳。
裴旻根本就不给他说话的机会,质问道:“看宇文尚书的表情似乎有些不乐意你就这么眷恋长安的花花世界让你为国出力,给你一个任务,就这么不情愿身为户部尚书,特许参知政事,身负皇恩,让你下江南就那么难这点觉悟都没有此事就这么定了,宇文尚书三日后动身,无须再议”
一通指鼻子道脸的谩骂,将宇文融骂得狗血淋头。
说着就不理会宇文融了,双手往案几上一按,宣布:“散会”
这话音一落,他直接大步离去。
一瞬间庙堂之上人人都瞧着裴旻离去的身影,久久无言。
源乾曜颇为尴尬的咳了咳,“散了吧,散了吧”
他挥了挥手,劝退了政事堂的诸多官员。
众人这才一声不吭的离去了。
政事堂位于中书省,李元纮颇为尴尬的在位子上坐着。
不多时,仅余李元纮与宇文融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