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0(1 / 2)
公里小时,是美国现役“黑鹰”直升机速度的2倍,“阿帕奇”直升机速度的15倍。
智能隐身光电一体
x2直升机运用了大量先进技术,不仅大大提高直升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结构重量,减少维修工作量和使用成本,而且可以提高x2的机动和攻击能力。
智能旋翼。x2直升机的双重复合旋翼设计吸取了当今最先进的直升机旋翼工艺,是一种智能旋翼,即可在任意方向上随飞行状态变化而变化。这种智能变形旋翼使直升机能随时保持最佳的气动外形,对改善直升机的性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智能化驾驶舱。x2直升机在进行侦察时,驾驶员一旦把开关置“自动侦察”位置,智能化的作战系统就能自动地进行全方位搜索和探测并自动显示、记录、报告目标位置。当有导弹来袭时,安全系统就会立即报警,同时显示威胁的性质、方位、距离和所采取的对抗方式;故障显示系统则可自动诊断电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故障,甚至能预报即将发生的故障,并显示出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隐身设计。x2直升机无论是外形还是武器外挂点的设计,都将隐身性作为其设计的重中之重。从第四代战斗机开始,隐身设计已经是美军武器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光传操纵。x2直升机将采用新一代综合化、数字化航空电子系统,使其飞行控制、通信导航、火力控制、电子对抗等方面的性能得以提高,从而使直升机的信息战能力成倍提高。
攻防兼备火力强大
x2直升机在武器配置方面可谓火力强大。首先,x2在机头下方加挂了一门新型机炮,与“阿帕奇”直升机的单管机炮不同,新型机炮采用了隐身设计,炮身被包在一个圆筒里,共有6个炮管,炮弹的射速可达到每分钟6000发左右。其次,在x2机身两侧,各有一个武器挂架,可挂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和新型火箭装置。据介绍,x2在继承“长弓阿帕奇”的火力优势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加强了精确打击能力。
该机除了在速度和隐身上比阿帕奇有明显优势外,另一个优势就是其尾翼的设计。阿帕奇的尾翼螺旋桨在机尾的左侧,这就产生了一个弊端,在使用机身左侧武器挂架发射“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时,其导弹射后产生的火焰和碎片很容易对尾翼造成伤害。新型x2采用的是居中的设计布局,并在尾部推进器两旁增加平衡翼,这个设计可有效地避免导弹发射后的碎片和火焰直接接触到尾部螺旋桨,使得直升机在使用任何一侧机载武器时都能自如地控制飞行姿态。张德和马达作者单位:总参陆航研究所
正文各国直升机一
更新时间:20124217:19:10本章字数:10584
美国莱特兄弟获得有动力的、重于空气的、固定机翼的飞行方式不到24年,德国在1936年试验具有垂直飞行能力的并列旋翼fockefw61,让全世界大吃一惊,并使得以前所有受限的垂直领域的飞行尝试逐渐衰落。
然而,它整体性能是适度的,特别备受关注的是前飞速度。甚至在艾戈尔西科斯基公司将现在这种一个单个巨大主旋翼带一个小的反扭距尾桨的构造完美化后,同固定翼飞机对照直升机的速度仍然有限。尽管西科斯基的基本设计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占统治地位的直升机如今将近95的直升机是这种结构,普遍使用的所有在役直升机经受着一个最主要的局限性:前飞速度未能超过200节230英里小时。尽管直升机的影响巨大,西科斯基认识到这是直升机从开始就固有的速度限制,并预言直升机的速度永远无法与飞机相匹配。对大多数过去的事例来说他无疑是对的,特别是在一个如此称谓的术语“纯”直升机领域。然而旋翼机飞行的速度追求驱使设计者考虑另外一种选项:复合直升机。
“复合直升机”的定义还处在公开讨论阶段见工具条。虽然许多人主张增加推进力最必要,此举将直升机置于“复合”范畴,其他人坚持认为仅仅需要增加升力,或是必须同时进行两样。焦点集中在如何称谓“推进复合”上,下面的章节提供有关不同的直升机一种宽泛的观点,这些带有某种辅助的推进装置一个或更多个推进螺旋桨或是喷气引擎的直升机曾飞过数年,这项调查也给出一个简要的回顾:不同的制造商选择不同的方法在保留直升机无以伦比的垂直飞行的优势同时解决增加前飞速度的问题。
“复合”并不意味着重复以前的历史,过去的70年中已经看到过超过两打不同的旋翼同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的组合方式。如今我们见到众多“复合直升机”的新概念,既能悬停又具有高速前飞能力。几年以后,我们将见到增加推进螺旋桨的西科斯基x2,带有尾喷管的匹而斯凯x49a,还有喷气发动机的格隆兄弟“亚当”直升直降飞机,这些飞行器全部开始了飞行测试。此外,贝尔公司成功完成推进式反扭距系统rousiveantitoresyste,ats的地面测试,计划用于现已取消的“无人作战武装旋翼飞行器”unannedbatardrotorcraft,ucar项目或是其他领域。加之,“复合浪潮”持续不断在高速旋翼飞机研究领域出现,不管是发起单位美国陆军、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或是国内资金支持,自然会因为增加机翼、推进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在自重、载重和燃料消耗方面额外付出。因此设计者必须小心谨慎地考虑任务需求,决定最佳地设计解决方案。所以没有一架复合直升机曾达到量产规模,而将来也绝不会看到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