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玄魂纵横 > 分节阅读 400

分节阅读 40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杂交机型浮现

人类的飞行追求导致多数飞行器的结构久经时间考验,每种结构与其他设计方法相比较都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不利的地方,既要克服重力的“下拉”,又要“战胜”空气动力学阻力。飞行器展览有时也很难将他们安排在一个特殊的类别里。这一种类里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就是倾转旋翼机,它具有明显的常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双重特征。这种飞行器是无法简单的分类为“飞机”或是“直升机”的,它可能日益成为突出新技术显现或是作为一种飞行器继续发展。工具条显示,复合直升机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某种增加载重的样式,比如固定机翼,这依赖于设计者希望达到的效果。当合身的机翼设计用来卸载主旋翼的高速飞行时大部分提供升力作用,同样,增加的推进装置也减轻主旋翼的大部分前飞负荷。不管包不包括机翼,复合直升机设计为了一个主要目的:使前飞速度高于那些常规旋翼机成为可能。“纯粹”的直升机有两个特别因素限制了前飞速度。一个是后行桨叶延迟效应,另一个是前行桨叶压缩效应。复合直升机能够减小或推迟关联这两个问题的消极因素发作,通过限制甚至降低主旋翼的转速,依靠辅助推进的方法使得飞机获得前飞速度。这种方式已通过减小供给给主旋翼的动力达到,度数由推进装置导致的前倾总量决定。同时,通过转移动力回馈给主旋翼使得垂直飞行性能被保留,可以像航空器一样减速或者进入盘旋。同时在增加前飞速度允许范围内,当对照它各自的固定翼与旋翼对照版本时,发现固有的设计结构通常使得带翼的复合直升机飞行性能效率低下。

尽管复合直升机需固有的额外付出,比如增加了重量和复杂性,设计者在试图应对速度方面的苛刻要求而又数次回归这种杂交结构。当某些实例通常是出于实验目的,这些努力多数是直接回应军事需求的。另外一些是受到创造一种城市间高速运输有效方法的指引。

大多数曾经飞行过的复合直升机起源于美国,但也有其他一些在法国、德国、俄罗斯和英国经过试验。第一架复合直升机建造于奥地利当时是德国的一部分。很快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热切地同其他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专家技术和经验。结果很快随着战争,复合直升机成就出现在三个主要的同盟每个国家。虽然许多设计仅仅是纸上的构思,唯一比较小数量甚至制造出的来自飞行航线图画板,我们先简要的讨论一些他们中的每一类,以及设计他们的原国家。

德国

弗兰特纳fettner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全世界完全对航空着了迷,许多国家卷入努力设计全新的和创新性飞行器的浪潮之中,德国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个设计者安东弗兰特纳,将他的心血从造船转向航空,特别是旋翼飞行技术。自从1927年,他的公司-弗兰特纳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潜心开发了不少于四架飞行器,并设计了其中的两架。弗兰特纳试飞了这些与众不同的旋翼飞行器,其中的一架可能被认为是复合直升机的早期版本。这种飞行器,号称f185,1936年飞向空中开始它的“航行”。一种前述的设计,根据现存的有限信息推断:f184也可以作为一种复合机型,但不清楚它是否具有悬停性能,或者仅仅是有动力的旋翼飞机

不像同时代装有推进螺旋桨的自转旋翼飞机,这是一款真正的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飞、降落和悬停性能。f185最不同寻常的特征是克服三片393英尺长的主旋翼扭距的方法。它不使用尾桨,该机每一边安装了突出的侧梁,上面安装有可变倾角的推进螺旋桨。左舷的螺旋桨推力向后而右舷的螺旋桨推力向前,两个侧螺旋桨协调一致起对抗扭距的作用,并提供方向控制。在巡航飞行期间这两个螺旋桨同旋翼一起也提供一部分向前的推进力。机身类似旋翼飞机,前缘装有冷却风扇,为一台140马力的布兰莫sh14a放射状活塞发动机降温。发动机用来为旋翼提供动力,并通过一系列传动系统、离合器和驱动轴也给螺旋桨提供动力。

旋桨的叶片角度自动调节。这有效地保证了在所有飞行期间用来克服扭距正确的推力,而不需要飞行员的输入。f185飞行中超常的稳定性极大地允许它不受阵风的影响。尽管f185有许多积极的贡献,弗兰特纳却在1938年抛弃了这个设计,为了未来飞行器开发转而支持互相结合双旋翼,这种机型完全抛弃了克服扭距的设计方案。虽然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缺乏德国人的航空记录,已有的大量数据也仅限制在弗兰特纳的设计内,特别是尊重他们实际的飞行性能,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显示,f185是存在争议的世界上第一架可以飞行的“复合”直升机。

弗兰特纳f185使用在突出的梁上安装的两个推进螺旋桨飞行,它们用于克服扭距和获得前飞的动力。

weernetadtfgzeugwerke,wnf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将每一盎司工业力量和优秀的工程技术用于设计高性能武器,特别是飞行器,下蛋一样出现了一些最新型的以前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创新设计。韦纳纽斯坦德弗拉哥祖格沃克weernetadtfgzeugwerke,wnf设计的wn342,满足了空中侦察平台需要,并具有从德国海军u型潜艇和水面舰艇上起飞作战能力。虽然它的基本构造很简单,该机以新颖的带有三片桨叶的旋翼驱动,并在尾部装有小的喷气发动机。这些被称为“尾喷”的装置依靠一台阿古斯阿斯411离心增压发动机驱动,通过中空的旋翼桨叶抽吸燃料-空气混合物,在桨叶末端点火,并排出热空气导致旋翼旋转。结果,此举使得wn342成为世界上第一架使用喷气推进装置的直升机。这是几名设计者的巨大成就,弗里德里希沃杜伯霍夫,是全面的信用保证。该机另一个独特的特征是:从压缩机排出高压空气也用来控制全部桨叶倾角。当压力不被应用的时候,旋翼桨叶保持自转角度。

在原型机建造之前,先建造了一系列用于验证概念的测试平台。多次成功的测试后,四架原型机建造出来了。1942年10月wn342v1沃沙奇-弗拉哥祖格用“v”表示“试验机”在维也纳首次飞行。有了v1的示范,第二架原型机v2也建造出来,试飞中发现“尾喷”的燃料消耗非常高。这个发现导致了在v3中作出如此改变:限定仅在起飞、悬停和降落中使用“尾喷”。起飞后,wn342v3通过两片桨叶的推进螺旋桨获得向前推力,这两台螺旋桨由安装在飞行员身后的140马力的sh14a放射状桨叶的活塞发动机驱动。在飞行员通过转换离合器将发动机功率供给推进器后,燃料流动停止,旋翼开始自转。在测试期间,v3产生了厉害的振动,并最终坠毁。毁坏的飞机被作为v4的机体重新建造,并改装了尾部部件。该机原定设计用来海上着舰限定了它必须设计简单并重量轻便。缺少尾桨或传动装置使得重量下降。一个固有的缺憾是尾喷产生的噪声,折衷方案的特性是它的作为观测平台的任务,并已开始服役。

在n342v4使用的旋翼“尾喷”技术是当时非常先进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进行了彻底试验。

上面提到的wn342的四个版本在开发过程中一共完成了测试飞行2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